最近许多城市对形象提出了所谓高标准的要求,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连街道店铺的门面和招牌都要统一标准。这种做法已经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诟病。
其实如果旅游走遍世界的城市,一般都会在城市的什么地方留影拍照,最能够说明问题。我想没有人愿意在地产商开发的居民楼或者大的购物中心拍照吧?毕竟这些地方全世界几乎都一样。拍照选择的景点最多的是历史和文化遗迹,当然还有特色的景观和建筑,甚至包括广场。很多人到欧洲,喜欢在欧洲城市街区拍照,原因是建筑的风格和街区的文化特征的丰富多样性,使得自己流连忘返。但是这些建筑,包括街区形象的文化特色,都是建立在个性化风格组合的基础之上。经过千百年的洗礼,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视觉享受。
最近几十年,中国也形成了最重要的旅游形式,就是古镇游。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古镇游览?是因为我们在那里能够看到中国的建筑历史和街区风格。虽然古镇也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建筑特征,但是在过去土地私有的历史基础上,每一家建筑和宅子,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那个时代官家也从不可能对建筑和牌坊以及题字提出任何要求。毕竟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古镇保留至今,仍代表着中华文明建筑的特点,也具有最丰富的文化视觉效果。我们愿意在那里拍照留影,哪怕是一座小桥,一幢宅子,一个门脸以至于任何角落,都是我们自己流连忘返的地方。
之所以在欧洲或者在中国的古镇,我们可以看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和城市景观。原因在于在欧洲或者是在中国的古代以至于近代,城市和村庄的建筑是基于个人或者家族等主观意志的产物。政府不能甚至无权干预这种个人的选择。个人对建筑特点和形象的偏好,决定了这种建筑的外观和内在的风格和形式。例如我们看到中国的古镇,每个大院的内外装饰在反映着共性的文化风格的同时,体现了强烈的主观个性选择。城市的街区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别致。外饰和装潢也带有强烈的历史印记。也正是因为如此,无数个个性化的建筑组合,形成了古镇的景观,成为我们中华文明建筑史上可以留下来的丰富的宝贵资产。无论是在欧洲或者是在中国的古镇,我们看不到城市政府的干预。正因为如此,个性化的建筑风格有了无限放大的机会。
中国的城市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这里有我们特殊的体制背景,也有改革开放提供的巨大的动力。在这种体制下,优点就是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去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地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强制力去开发和建设,确实形成了中国的城市风貌。但是附带的后果是,我们每一任长官在开发过程中,对城市的形象都打上了牢牢的主观色彩。大面积的开发和土地出让,使得城市的多样性不在,个性化的风格不在,也造成了所谓的千城一面。前几十年城市建设的所谓主观色彩更多地体现在大广场和大马路以及各种大的生态景观。随着我们对城市治理要求的提高,由于一些城市政府的管理者认识的偏差,导致这种大一统的建设方式,居然被延伸到街区、门面甚至招牌字体的选择,使得城市的个性化特点居然无处容身。
我们不是反对城市政府对城市形象的干预。所谓的干预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城市的规划和总体的建设风格上,体现在对传统的文化和古建筑遗迹保留的基础上。而不是对于所有的个性化风格予以扼杀。所谓关于街道店铺招牌的书写标准都要统一格式,更是天大的笑话。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怎么可能在招牌上都要体现大一统的风格。这种任意的主观决策真的会毁坏了我们的城市文化,毁掉了我们的城市文明。
习总书记曾经反复强调过治理城市要像绣花一样,要学会精细化管理。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认真体会精细化管理不是把政绩工程延伸到每个城市的细节,不是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所有的城市细节。而是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个性化风格为基础产生的城市文明。而不是把一个人的意志覆盖了所有个人意志的张扬。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尊重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为城市的居民和产业服务,而不是对他们正常的经营和偏好进行主观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总书记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落实到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尊重规律的城市发展的路径。
作者简历:
本文来自:城市中国网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雨影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