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鼓励和支持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科委联合新华网开设了“发展高精尖产业 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专题。专题围绕北京发布实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精选出20家创新主体,专访了20位“高精尖”代表人物,讲述科技骨干投身科研的故事,展现他们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意义深远的科研成果。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陆续刊载这组报道,以飨读者。
本期为大家讲述“高精尖”的代表人物
郜文
郜
近年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快速成长,正在引领北京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成果背后是科技创新源头的不断优化,成果转化与落地的不断加速。
北京首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郜文表示,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和新医药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载体,公司依托首医大以及附属医院丰富的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医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
北京首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郜文
郜文将该体系分为三条线——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与投融资体系。
他介绍说,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成果转化的执行单位,公司正在着力打造一站式的,从科研成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到孵化器,再到产业化落地的生态体系。其中,首科医谷作为公司旗下的专业孵化器,已经完成工商注册,并注册了商标,它将为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空间和孵化服务。
对于实现技术转移在当前面临的挑战,郜文认为,北京医药企业承接技术的积极性与成果之所以不容乐观,原因有三:
★一是体制机制问题。由于高校的项目成熟度或企业对该项目的了解程度不够,加之项目研发周期长,拥有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不愿意接纳,造成产学研脱节。
★二是缺乏技术转化的资金支持。对于科研单位而言,项目研发投入普遍较多,缺乏足够的经费用于项目的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三是缺乏复合型的技术转移人才。企业负责技术转移的人员几乎没有,且技术转移机构数量较少,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但由于技术专利的所有权问题导致资本无法进入,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着“落地难”的问题,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壁垒备受关注。
对此,郜文表示,打通技术转移的“死亡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公司正在着力打造北京医学概念验证中心平台,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脱节问题,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将项目转变为项目公司,进行资本介入,完成项目孵化。
在郜文看来,成果落地需要解决好“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认知问题。需要认清两类人——探索未知、求真求实的科学家与讲诚信、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需要分清两件事——科学研究是把钱变成研究结果,成果转化则是把研究结果变成钱。
对于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郜文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与探索。他认为,一要看清大的政策形势——国家战略与地方布局,二要明白两个概念——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三要知晓整个转移转化流程。
郜文强调,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二者相互交叉,无法割裂,只是侧重点不同。“成果转化是指技术形态的变化,由专利变为技术,再变为产品,形成产业化,这需要专业服务平台对其进行支持,整合专业化平台是核心;技术转移是指技术权属的变化,需要科技中介对其进行技术交易类服务,因此,技术经纪是核心。”
在高精尖产业培育方面,郜文认为,北京市科委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搭建了成果转化的统筹协调平台
扶持了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
支持了技术成果转化的第三方服务
给予了科创基金的支持
“想让技术成果转移体系顺利运转,离不开科创基金这桶‘油’的支持,这对助力北京高精尖产业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郜文说。
针对北京如何加快全国科创中心建设这一问题,从自身领域出发,郜文建议,建立“创新转化+技术转移”的生态体系,完善医学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比如:以成果转化为基础的医药健康孵化基地,包含技术转移机构、投融资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以便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服务,而非单一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
“看病在医院,科研在学校,转化在园区。”这是郜文心中的理想愿景。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新华网。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