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2017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农业组小组讨论中也表示,有两点对当前做好农村工作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一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成为一个新的双创空间,二是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
为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创造机会
陈锡文称,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现在这个阶段,单纯依靠农民工外出就业,增收可能会遇到很大障碍,而且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也遇到障碍。农民工外出就业,坦率地来讲,也是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他们见识广了,技能学会了,有的还学会了经营,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时候,这类群体的回乡创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陈锡文说,中国的大趋势终归是要实现城镇化,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很长,而且有曲折,每年千百万的农民向城市转移,这不是一个线性增长的关系。因此如何在农村创造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有更多的就地转向非农产业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发展,比如,互联网+、电商网购,还有乡村旅游。据统计,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中30%是到乡村,乡村旅游的收入超过4000亿,带动约4000万人就业。
陈锡文分析称,过去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现在情况改变了,就要采取新的举措,避免思维惯性。如果不改变思路,一个劲的鼓励农民进城,那么农民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当前要把握的形势就是,农民工开始回流,尤其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回流,从内地的一些地方向本乡镇回流。要看到这个变化,考虑如何为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创造机会。
陈锡文提出,当前的政策重点就是一方面要进行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财政上为农民找到更多的不依赖土地的收入来源。
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化
农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大,很大程度跟规模有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越来越普遍。截至2016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1%。相当于全国2.3亿农户中,超过7000万的农户部分或全部流转出了土地。陈锡文称,这样的流转速度和农民进城的速度相比并不慢。如果脱离了农民减少的速度去推动土地流转,可能就会脱离实际。
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将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视为规模经营农户。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这一农户群体超过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5亿多亩。也就意味着每户农户的规模平均为100亩。显然这样的规模无法跟新大陆国家动辄上万亩的家庭农场相抗衡。当然,户均100亩的规模也是无法充分利用大型机械进行作业的。
相当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不太可能走美国大农场的道路。对比日本、韩国的农业, 尽管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但是农业机械的闲置率高,导致成本很高。中国如果仅仅是依靠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形成几十亩的规模,这样也无法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效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陈锡文称,必须扩大服务规模来弥补土地规模的不足。
在他看来,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土地流转,还得追求土地的规模经营,尽管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要创造条件慢慢推进。另外就是要强调服务的规模化。最典型的就是麦收,机械化收割达到95%左右,原因就在于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使得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可以花少量费用就可以享受到现代机械设备所带来的便利,而且大型机械设备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以无人机在中国农业的应用为例,陈锡文说,在这一方面,无论是购买的无人机数量,还是作业面积,中国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这是由于无人机的购买者,不论是个人还是合作社,只要能够为农户提供服务,达到相应规模,就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农民也会因此节约农药化肥的成本,而且还会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