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战争(sunbushu123),欢迎您关注他们!
粤港澳大湾区方兴未艾,中央又决定在长三角地区“拆墙”,又一个城市群的“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要解决的往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问题,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要解决的是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那长三角一体化要解决的又是什么伟大的问题呢?
顶层设计仍在筹谋中,但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想。
01.
区域一体化的三个必经步骤
根据国内外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要打造一个要素充分流动的统一市场,它往往有三个必经的步骤:
第一步是“互通”。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的物质基础,长三角一体化的起点是1996看沪宁高速的开通。这条高速实现了江苏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极大地拉近了上海和江苏的距离,南京到上海原来需要10个小时,现在一下子缩短到3个小时。
依托沪宁高速,上海和江苏实现了充分的互动,并开辟出繁荣兴盛的“沪宁经济走廊”和以及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1998年,世界前500强企业就有一半的公司到沪宁沿线投资,2018年苏锡常经济体量是通车之初的9倍,这足以说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先导作用。
今天的长三角已充分实现公路桥梁、高速路网、城际铁路的互联互通,是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区中交通一体化做得最好的那个,没有之一。
第二步是“拆墙”。交通的连接把一个个城市孤岛变成一张相互作用的网,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应,但还还不够,因为“岛屿”之间仍然存在一道道无形的墙,这些“墙”不是物理意义的瓶颈,而是行政意义上的制度隔阂。
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群内部都存在“行政区经济”和“市场经济区”的矛盾,经济发展是跨越行政区的,但经济管理却没有跨越行政区,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制度壁垒。
举个例子,在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上长三角内部曾一度没有达成统一,江苏是按称重来计费的,而上海是按车型来计费的,这就是一个壁垒。再比如,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到江苏生产同类的产品,仍然需要重新认定高新资格,因为两地的标准不一样。再比如医保的异地结算、企业营业执照的异地审批、地铁乘车卡的异地使用都还存在各种壁垒,这些都需要各地政府的合作和努力。
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国家的顶层设计,“拆墙”的难度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下一步。
第三步是“合体”。“互通”和“拆墙”都只是工具,区域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体”,把所有的孤岛连接成大陆,把所有的城市整合成一个城市,把所有的发展力量凝聚成一个拳头,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的最大化。
然而问题来了,区域经济的“合体”存在着规模上限,一旦突破这个上限,就变成了“规模不经济”,“一体化”也就难以继续扩大了。
放眼全球,很多大都市区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以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为例,它大约有853万人,但这个规模明显遇到了瓶颈,因为纽约市的人口早在1950年就已经接近800万了,年均增长不到一万人,足见纽约城市规模的瓶颈效应。
02.
一个世界级难题
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的都市区规模几乎全部停滞不前,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大家都知道区域一体化是个好东西,但问题是如何突破边界?如何在做大之后克服“规模不经济”的难题?
长三角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26个城市、21.17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16万亿的经济总量,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大纽约、大东京在内的任何一个城市群,它的“一体化”需要突破的边界、克服的问题,全世界还找不到先例,这个超级工程只能中国人自己去探索。
难点在哪里呢?以上海为例,大家知道上海这两年正在严控人口,谁不知道人口争夺战的重要性,为什么上海要“作茧自缚”呢?
有时候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天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实际生活人口接近3000万的巨型城市,极有可能是今天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单体城市。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城市的管理者其实如履薄冰,如何才能让这座3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有序运转呢?
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管理、污水处理、消防应对都存在规模上限,超过一定的阀值之后,城市将不能有序运转甚至崩溃,想一想唐代的长安城为什么只有100万人口?纽约、伦敦的城市规模为什么在几十年前就停滞不前?
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规模受到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换句话说,以现有的条件,人类要管理好一个2400万人口的上海都已经捉襟见肘,而当管理对象扩大到长三角26个城市、1.5亿人口,会是怎样的挑战?如果26个城市“合体”,以人类目前的经验和技术,可能连最基础的下水道井盖都管不好。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技术是人类力量的延伸,人类办不到的事情,往往可以交给技术来实现。蒸汽机的动力、飞机的速度、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都远远超过人类自己,那城市管理为何不考虑交给技术来接管呢?
03.
一个超前的“杭州实验”
这不是科幻,而正在成为现实。在长三角著名的科技之城杭州,正在开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实验。
杭州是怎么做呢?2016年,这座城市的领军企业阿里云推出了一个叫做“ET城市大脑”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它的第一个任务是交通管理。
2017年,这个“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市的1300个路口的信号灯、4500路的视频,将杭州城市里散落在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百亿级的数据汇聚起来,搭建了一个城市交通动态网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两年过去,城市大脑干得怎么样呢?数据反映还不错,在城市大脑最初接管的15平方公里区域,2017年该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 15.3%,120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2018年,“城市大脑”成功扩容,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覆盖了杭州主城区的全部限行区域,相当于65个西湖那么大。
凭借城市大脑的加盟,杭州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2018年,杭州交通拥堵率从2016年时的全国第5降至2018年的全国第57名。
这让“城市大脑”的名声大噪,并走出杭州复制到了国内外多个城市。目前,已有杭州、苏州、西安、澳门、吉隆坡等多个城市引进了“城市大脑”。
04.
全球超大城市群治理的长三角样本
根据工程师们的设想,“城市大脑”的能力范围不会仅仅局限在交通管理,还有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步突破,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的AI城市管理系统,让城市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城市大脑的重要缔造者之一、阿里技术委主席王坚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大脑则是下一个登月工程。
想像一下,有了城市大脑,城市里的任何一条道路,医院里的每一支针管、商场里的每一部电梯,甚至城市河道里的每一段水域在ET城市大脑的数据资源平台中都有关键的唯一数据与之对应。
这等于是让城市的一切基础设施和人类活动数目字化,进而实现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有了AI技术的加盟,人类对城市的管理边界有望将指数级扩张,长三角26个城市的“合体”和一体化管理,不再是个难题,这将为全球超大城市群精细化管理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王坚不止一次地阐述过他们的梦想:“ET城市大脑”是杭州献给整个世界的一个礼物,就像当年罗马给了世界一个下水道,伦敦给了世界一个地铁,纽约给了世界一个电网。
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长三角内部的制度壁垒要轻量得多,这个地区要“一体化”,最大的突破点,或者说最大的看点,不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也不是制度的一体化,而是数字上的一体化,即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等长三角企业的技术力量,打造一个数字上的长三角,为全国乃在全球提供一个超大城市群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的长三角样本。
本文来源:城市战争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