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人才争夺战:武汉百万大军总攻,北上广深都慌了?

6091
城市战争 2017-05-17 09:04 抢发第一评

武汉求才若渴的声音,北上广深的朋友们听到了吗?

种种迹象显示,武汉正在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请看这几个动向:

2017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2017年3月,武汉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一个月后,武汉、成都、长沙、合肥、南昌等5省会城市在武汉召开联席会,就自由职业者和在校大学生自愿缴存使用公积金等议题达成合作行动计划。

2017年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并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2017年4月,武汉大力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毕业超过3年的大学生,只要在武汉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缴纳了社会保险,就可申请落户武汉。

(一)

5年之内留住100万大学生,这是来自武汉的最强音。100万是什么概念?分别相当于旧金山与西雅图全市人口的1.5倍、1.2倍。也就是说,五年之后,武汉有望在人才规模上再造一个旧金山都不止。武汉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拳拳之心,毫不掩饰。

留住100万大学生,可谓戳中了武汉的痛点。长期以来,武汉都是我国的人才输出大市,桃李满天下,却为他人做嫁衣。这座城市拥有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也有统计口径认为广州超过武汉),但这座“人才生产大市”就是留不住人才。

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武汉市在该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30万,但只有10万留在武汉就业,其他2/3基本上都流向沿海地区。

这些流失的人才都去了哪里?蚂蚁金服在2015年做过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大数据报告——《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武汉的人才流失现象令人震惊。

报告显示,在前五大热门的跨省就业迁移路线中,分别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长沙到深圳(第四),武汉到广州(第五),哈尔滨到北京(第五)。前五名中,武汉出现了三次,而且均是人才流出方!

“武汉到深圳”成为中国最热门的大学生跨省求职路线,毫不奇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如果不是武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今天深圳的辉煌会大打折扣。

以深圳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华为为例,该公司相当比例的员工以及多个高管都来自武汉的华科大,在知乎上有人问“华科对华为的影响有多大?”,论坛上有人说“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

过去30年,深圳的辉煌,武汉的失落,说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就是留住人才比生产人才更重要,这大概也是武汉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的动力。

武汉的这一计划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视为对北上广深的一次隔空喊话。过去30年,武汉的基础设施水平、政策支持都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最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武汉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武汉在吸引人才上是有一定底气的。

除此之外,武汉还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条件,那就是北上广深的房价这两年暴涨,导致这些地区人才外流的动力空前强大。

安居与乐业不可分割,只能乐业不可安居的北上广深,对广大的90后、00后阶层已经关上了机遇之门,他们对北上广深的情结远不像80、70后那么坚定,他们见多识广,对大城市的利与弊认识的更为深刻……这都是武汉的机遇。

(二)

当然,五年之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平均到每年就是20万,武汉目前每年有10万毕业生留汉,这需要每年新增10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武汉是有筹码的。

在这方面,武汉可以立志成为中国的休斯顿。据研究,最近20年美国的人口流动出现新迹象,东部的纽约与西部的加州在人口增长上表现平平,南部的得州成为人口增长表现最好的州,越来越多的纽约人和加州人选择到德州居住,该州最大城市休斯顿也趁机超越芝加哥成为全美第三大城市。

德州的地理位置不如纽约,气候条件不如加州,靠什么在人才争夺战上动摇了纽约与加州的地位?最大秘诀是税收优惠与低房价。德州是共和党的大本营,向来秉持低税率政策,平均税负远低于加州和纽约,不仅如此,德州不像纽约和加州那样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在这里建造房屋比后者容易得多,其房价也远低于纽约和加州。

在房价面前,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务实,他们的流动性和机动性更强,哪里的成本低就涌向哪里,这也是德州走红的重要原因。

德州在人口战略上的成功说明,在基础设施日渐均衡化的今天,成本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居住成本。目前,武汉的房价和北上广深以及南京、杭州等东部城市比起来,还有很大的洼地效应,这是武汉的机遇,却是北上广深的压力。纽约和洛杉矶的吸引力会下降,北上广深们为什么不会?

(三)

在这方面,深圳的危机感最强,这座经济至上的城市在高等教育上的短板实在太多。过去一年,深圳与北大、清华、武大、中大等多所名校达成合作,计划在深圳设立分校区,但发展高等教育不像招商引资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它实在需要历史的沉淀,年轻的深圳想追上老牌城市,不是那么容易。

例如,深圳计划到2025年建成20所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0万,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今天武汉每年应届毕业生的2/3。

在这个意义上,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如果成功,就等于在给深圳这样的城市“断奶”,在“人才红利”上睡大觉的深圳准备好这一挑战了吗?

我曾经说过,武汉这座城市最牛逼的基础设施,不是长江,不是高铁,不是机场,而是拥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这为武汉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就看武汉能不能留住。

武汉领先郑州、长沙、合肥等竞争对手的最大筹码,不是高铁枢纽地位,也不是副省级行政地位,而是这100多万在校大学生。

新经济浪潮下的城市战争,其核心战场不再是大港口、大机场等硬件基础设施,而在更高技术含量的人才争夺战上。武汉这个时候喊出留住百万大学生,是对自己核心优势的深刻理解,也是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希望武汉赢一次。

抢人大战一触即发,广州放了一个大招!

一场全国性的人才争夺战,一触即发!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说武汉要留住百万大学生,还有国内多个城市都开启了人才争夺战,北上广深会颤抖吗?有深圳的朋友马上说,深圳不会颤抖,一些城市虽有房价优势,但深圳有他们望尘莫及的人才补贴。

例如,全日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只要落户深圳,就能获得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还可申请公租房轮候。此外,杰出人才可获得奖励补贴600万元。

刚被深圳震撼了一会,昨天又看到一则有关广州人才补贴的新闻,顿时发现深圳这一次是被比下去了。

——1——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广州黄埔区今年大发飙,发布了两个招才引智的政策,分别是今年2月的四个“黄金10条”,5月12日最新发布的两个“美玉10条”。简单来说,就是重金招企与重金招才:

符合条件的企业只要落户最多可以奖励1500万元,符合条件的杰出人才只要进驻最高可获2亿元资助、优秀人才最高可获1.1亿元资助、精英人才最高可获1200万元资助,而特别重大的人才项目最高可资助10亿元。

除了现金资助,还有住房补贴:黄埔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将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住房补贴范围,一次性发放2万元,硕士研究生补贴3万元,博士及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补贴5万元,奖励额均超过深圳。对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则分别给予每月最高10000元、8000元、5000元住房补贴,补贴期3年。对新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还提供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人才别墅,在本区全职工作满10年,可获赠别墅产权。

所以,21世纪比房子更贵、更抢手的是什么?人才啊。

一般来说,人才的层次越高,对区域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其流动性就越频繁,来与走很可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儿。而要招贤纳才,肯定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来得更有诚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金招才的传统,战国四公子重金养士、君王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至今仍广泛流传。

目前,除了广州、深圳、武汉,北京、上海、宁波、杭州等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出台过人才补贴政策,对比来看,广州黄埔的力度之大堪称全国之最,全国之最,全国之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到这里,我对广州放心了,有黄埔区这个得力干将,广州在这一场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可以淡定地飞一会了。

广州市黄埔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西与广州天河相连,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是黄埔港与黄埔军校所在地。

——2——

那么,广州黄埔是一个怎样的区,为何能有如此气吞山河的财力与魄力?我们之前讲天河讲得比较多,但一直没有说黄埔这个更特别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黄埔是广州市内唯一一个可以与天河切磋武功的区。如果说天河是广州的中枢控制系统——CPU,那么黄埔就是这座城市的动力输出系统——发动机。

数据显示,黄埔区在广州市内是仅次于天河的第二经济大区,但工业产值占全市1/3,国税收入相当于全市的35%,是天河的3倍。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个区域一直都是广州GDP与财税的超级大户。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广州高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拥有科学城、生物岛、中新知识城三个全市最顶级的科技平台,广州最前沿的几大科技产业,包括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都布局在这里。所以,广州能否抢占下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能否巩固其一线城市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看黄埔的表现。

这里也是全市知识产权与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区域,该区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全市只有2人;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4人,其中自主培养创业人才23人,占全市近80%;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6个,占全市90%以上。还有,含金量非常高的、能够直接体现一座城市国际竞争力的PCT国际专利,黄埔区占了全市的60%。

所以,黄埔在广州的存在,相当于南山在深圳的存在,海淀在北京的存在,张江科技园区在上海的存在。如果说天河展示了广州的今天,那么黄埔正孕育着广州的未来。

广州市黄埔区

——3——

那么,黄埔为何拿出如此多的真金白银为广州招才引智呢?我认为这里面可能有这样两点考虑。

首先,这与黄埔的特殊性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武汉是一个人才流出大市,但很少人知道广州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人才流出现象。根据蚂蚁金服2015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在前十大热门的大学生跨市就业路线中,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广州贡献的,分别是广州到深圳、广州到佛山。也就是说,广州虽然是一个人才引进大市,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失大市。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铁与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和人才的迁徙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频,广州如果不在招才引智上花大气力,可能也会面临像武汉那样的压力。

作为广州高技术与新经济第一区,黄埔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对人才流失的担心最为强烈,这里也是最有条件、最有实力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区域。所以,广州要招才引智,黄埔理应带头分忧,为全市做出表率。黄埔重奖招才,其实也是为全市招才,因为很多高层次人才如果不来黄埔,很可能也不会来广州。

其次,黄埔这一举动,可以在全市建立一种新的极差效应,能够有效地激发兄弟城区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带动全市都来重视人才、奖励人才,共同提升全市的营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黄埔就像一只放进沙丁鱼群中的鲶鱼,这只鲶鱼搅动了广州的一池春水,让所有沙丁鱼都活络了起来,从而实现了整体的最优化。

在这里,千万不要回避适当的区域竞争,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对中国式的区域竞争大加赞赏,他总结说,区域竞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能够“奇上加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最大秘密。

2016年,黄埔区的常住人口增量是18.41万人,增幅在全市11区中遥遥领先,相当于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1/3还要多。这说明,黄埔区不仅在人才争夺战上抢占先机,在人口争夺战上同样战斗力极强。有黄埔这只鲶鱼在,广州的人才战略多了几分锐气。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这个区域创办了名震中外的黄埔军校,顿时应者云集,有志青年齐聚广州,“到黄埔去”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天的黄埔能否续写历史的荣光,助力广州聚集天下英才,一起把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越烧越旺呢?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