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南京,又一次坐实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发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苏省南京市对接蚌埠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有关事项。南京发改委对蚌埠的加入表示欢迎和支持,希望与蚌埠密切合作,加强沟通。
一个积极投怀,一个热情邀揽,堪称都市圈时代的一大盛事。
吊诡的是,蚌埠属于安徽省的地级市,南京则是江苏省省会。蚌埠与南京并不接壤,且与南京的直线距离远超合肥。
即便如此,蚌埠不远三百里,主动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怀抱,这让谁感到尴尬?
01
进击的“徽京”
南京历来就有“徽京”之名,与部分安徽城市的关系甚至要亲密过同省的地市。
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协商联席会议召开,参加者除了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四个城市之外,还有安徽的四个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
这八个城市,正好组成了南京都市圈。
从GDP总量来看,芜湖、马鞍山分别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刚刚准备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换句话说,安徽排名前十的城市,有一半都投入了南京都市圈的怀抱。
事实上,这四个安徽城市与南京的都市圈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南京都市圈的概念就已横空出世,南京与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地的交流日益频仍。
2019年初,发改委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参阅《都市圈时代到来,谁将成为最大赢家?》)
这意味着,都市圈时代正式到来。
早在10多年前就尝了头啖汤的南京都市圈,可谓获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
02
尴尬的南京
南京抓住了都市圈时代的发展机遇,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省内的尴尬。
在网络上,“谁是全国最尴尬的省会”这个话题的热度经久不息,南京、济南的出场次数最高。
说南京是最尴尬省会,原因在于,论经济总量,南京在江苏省内屈居第二位,且与第三位无锡差距不大。苏州的光环效应相当强大,作为省会的南京不免受到影响。
而论省会首位度(城市GDP/全省GDP),南京仅仅高过山东济南,被武汉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远远抛在后面。
正因此,去年年底,南京、济南、沈阳等城市被巡视组点名,原因极其相似: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
随即,今年年初,南京就部署了三大重点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正式: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03
强大的上海
南京想要做大强省会,并不容易。
要知道,长三角拥有上海这一超级城市。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国影响力之大、在长三角的核心驱动力之强、辐射范围之广,让二线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最关键的一点是,上海大都市圈即将诞生。
根据规划,大都市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参阅《上海稳了,深圳悬了》)
可见,江苏的苏州、无锡、南通与浙江的嘉兴、宁波、舟山、湖州,都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势力”范围。
面对经济实力不容小觑的苏州和强大到无敌的上海,南京是无解的。
那么,唯一可行的方案是:跳出一省之界,以南京都市圈为跳板,将辐射范围伸向安徽,做大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就成为必然选择。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次,尴尬的是合肥了。
04
尴尬的合肥?
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没理由不感到尴尬。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反过来看,南京对安徽地级市的强力进击,恰恰说明,合肥已经成为十足的竞争对手了。
显然,合肥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会了。
最近十年,要论谁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城市排名蹿升最快的省会城市,合肥当仁不让。
2008年,合肥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小省会,GDP总额只有1664亿元,与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
到了2018年,合肥GDP总量跃升到7822亿,陆续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连、石家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与西安以及合并之前的济南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参阅《高层定调,“中部崛起”号角再响!》)
这十年,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发展速度在一众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
这背后,除了合肥合并巢湖的两个区县,并且成功跻身长三角城市群,从而实现省会城市的大扩张之外,与合肥在高铁时代的区位提升、工业立市的创新驱动密不可分。
在传统普铁时代,合肥地处京广、京九、陇海几大交通干线之外,属于名副其实的铁路局外人。
而在八纵八横的高铁时代,一个华丽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在合肥屹立而起。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等铁路贯穿其间,不仅提升了合肥与一线城市的通达性,而且将合肥在安徽省内的辐射范围提到了极致。
在区位优势提升的同时,合肥工业同步崛起。
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家电产业、汽车制造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体系,不仅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家电产业之都,而且还是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科大讯飞、京东方、江淮汽车等企业均在此落地生根。
这一切,使合肥迅速从安徽省会,蜕变成安徽唯一的单核中心城市。过去安徽有省会无中心,人口外流十分严重,正是借助合肥这一单核中心的飞速发展,安徽人口开始陆续从长三角回流。
2018年,安徽以68.6万的人口增长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浙江。这其中,大多数都是从长三角回流的人口。(参阅《人口竞争:广东增量远超江浙,山东河南持续流出,北京东北负增长》)
这一趋势,与合肥成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05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争
任何一个中心城市的崛起,都会对周围的城市形成竞争压力。
中心城市的壮大,必然带动人口和产业的虹吸效应,这符合经济规律。不过,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时也会产生溢出,将资金、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周边转移,从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动。
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广佛肇、深莞惠,都堪为典型。(参阅《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指南》)
相反,一旦虹吸有余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发问题。
就此而言,上海的强势是无解的,而南京与合肥势必要在安徽省内争夺属于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决定这一竞争成败的就在于溢出效应的大小。
这方面,南京目前占有优势。
从经济总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达1.28万亿,是合肥的1.6倍。人口规模843万人,比合肥多了35万人。资金总量3.45万亿,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1470亿元,是合肥的两倍左右。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而合肥刚刚超过50%。这种格局,有助于南京与安徽城市二三产业互补发展的格局,而以工业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临着与同省地市的竞争。
从交通一体化来看,合肥虽然位列高铁枢纽,但南京本身就是传统的交通枢纽。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的高铁最短运行时间只有20分钟,到芜湖也仅有半个多小时,交通通达性明显超过合肥,这也导致南京相对于合肥的巨大吸引力。
不仅如此,在轨道交通领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内纵深扩散。2018年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378公里,仅次于北上广,居全国第4,远远超过合肥。目前,南京的轨道交通正在向与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这种领先优势,是合肥一时难以逆转的。
合肥在发展壮大,南京同样在做大做强,未来必然还有更多直接竞争。
本文来源:国民经略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