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哈佛商业评论》发布了2016年度“全球最佳CEO排行榜”,马化腾成为中国内地唯一进入排行榜前50名的CEO,并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内地第一,其财务表现全球排名高居第2位。
而在紧随其后公布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国100位最佳CEO(2016)榜单中,马化腾亦高居榜首。
随后,马化腾接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共同出版的《管理视野》杂志的专访。采访者为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教授、《管理视野》主编陈晓萍。
在专访中,马化腾谈及腾讯成功的重要战略以及企业领导人对创业团队的影响。
同时,马化腾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和管理哲学,他表示,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
我是伊甸网CEO洪荣顺,下面我从专访中,摘录整理马化腾所分享的一些干货,希望对各位创业者及中小企业主能有所帮助。
马化腾创业初期,为了养活自己而开发了第一款2C的产品QQ。当时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非常看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没日没夜的为用户照相,无论是听到用户的一点抱怨也好,还是网络的反响也好,大家二话不说,完全不用发号施令,大家会自发地去做调整和改进。
在今天腾讯的产品体系了,整体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强用户导向的品质,这可能也是腾讯能够走那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让我想到2010年的3Q大战,也许是这场互联网闹剧,让腾讯变得开放。
后来周鸿祎在接收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周鸿祎曾经给马化腾发过一条短信,大概意思是说腾讯要开放,腾讯可以投资360,360做出一个拦截百度的东西,打击百度的医疗广告这一重要收入来源。同时帮助腾讯投资迅雷等其他互联网公司,让其他的公司都建立在腾讯的平台上,以帮助腾讯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公司。
马化腾只回复了八个字“这些公司没有价值”!
正如马化腾自己说的,以前腾讯像个八爪鱼,什么都做。后来腾讯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也就是社交平台和数字内容,还有一个正在发展的金融业务。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
反观今天的腾讯,从以前的别人做什么就模仿做什么,到今天别人做什么它就去投资。也许这可能是老周当年的那一条信息提醒了他。
如果说创业团队的知名度,我想除了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接下来就是腾讯五虎了。
腾讯早期的创业队伍里,CEO马化腾、CIO许晨晔、CTO张志东、COO曾李青、CAO陈一丹。除了曾李青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其余均来自深圳大学。
马化腾在接收专访时表示,最早的创业团队里,有四位是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
以现在的角度去看当年的腾讯团队,马化腾是产品经理,张志东是开发人员,陈一丹是行政和公关。
马化腾还提到重要的一点,创业团队里需要互相补充,建立比较民主的管理风格,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不能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途加进来的人才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
马化腾还说,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
在谈到企业内部团队之间的竞争和创新,马化腾认为,,内部一些良性的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
比如微信,微信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它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家的兄弟手机QQ。
马化腾说,你如果不做,这个行业里总有人站出来,做一个抓住机会的产品。正因为微信是从内部竞争的打拼中脱颖而出,这让它足够强壮,能够在外部竞争中站立得住。
这就说到“创新”的问题。
当年为什么不在手机QQ的基础上“创新”加入现在微信的功能,而是另外开发一款手机QQ的竞争对手微信呢?
马化腾认为,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
比如微信,不在成熟无线业务里面诞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邮箱的广州研发中心诞生。
还有大家喜欢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它是由不太受人关注的成都团队做出来的。
如果企业完全自上而下,说看好了往哪边走,这样往往企业没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互联网变化特别快的产业非常危险。
腾讯从最早的封闭、抄袭、模仿,到今天的开放、连接、创新。这是一种变革,也是使腾讯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因素。
用户价值、互联网公益、紧急救援等互联网创新,能带给我们不少惊喜。
产业互联网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不但能输出自己互联网技术与能力,提供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而且还能为各行各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问题。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