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光谷
来源 | 中国光谷
编辑 | 遥远
7月26日,光谷又迎高光时刻!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中,纷纷聚焦光谷!
▲ 光谷黑科技专题片惊艳亮相,长达1分34秒
武汉光谷是全国闻名的,可以说光谷引领着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光谷绝对是叹为观止。接下来我们赶紧来先睹为快吧~
这束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一根比发丝更细的光纤可以让近300亿人同时通话;在光谷,全球首款虹膜生物识别芯片眨眼间便能身份识别;全国首个红外探测器芯片使摄像头夜视距离提高至300公里;中国首颗40纳米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集定位与通信于一体,为人工智能提供解决方案;全球首创空中造楼机,4天盖起一层楼;光谷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的问世,让国人做胃镜不插管的健康梦想成为现实。
……
还有不少光谷元素
在湖北篇报道中精彩亮相~
▲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中部崛起 创新高地》
中部崛起,创新先行。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赋予湖北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奋斗精神。近代,这片土地上办工矿、修铁路,成为民族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后,这里见证了我国第一根光纤问世,形成了“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当前,湖北“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扎实推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动能澎湃,科教优势资源潜力不断释放。
▲ 1979年,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诞生。
《武汉光谷——“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在中国的创新版图上,光谷,也即武汉东湖高新区,地位举足轻重。这块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先后孕育出8万多家企业、43家上市公司,是湖北省当仁不让的经济最为活跃区域。
第一根光纤在这里诞生
光谷起源于一根小小的光纤。“当时我只是想着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光纤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没想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光纤强国。”抚今追昔,87岁的“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感慨不已。
1976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时任研究二室副主任的赵梓森用“土法上马”拉出了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光纤诞生。此后赵梓森及其团队不断革新工艺,终于在1979年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损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
从一开始便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的中国光通信行业,深知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身。赵梓森介绍,武汉邮科院与美国人合办的长江激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1981年由中方主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摆脱依赖美国技术的历史;1982年底,中国第一个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八二工程”全线开通,连通武汉三镇市话网,标志着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1993年,全长3046公里的“京汉广工程”完工,跨越北京、湖北、湖南、广东等6省市,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通信线路。
自主创新推动信息产业升级
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确定落户武汉,“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
在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自主创新始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时至今日,创新已成为光谷光通信产业的“发展之魂”。
从武汉邮科院到改制而成的烽火科技集团,几乎囊括中国光通信所有“第一”,已在光电子器件、光纤接入、光纤光缆、光网络产品方面进入全球前五强。过去5年,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3500项,新增14项国际电信联盟标准,3年4次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领域打破世界纪录。
2019年初,烽火在国内首次实现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可以在1秒之内传输约130块1TB硬盘所存储的数据,相当于近300亿人同时通话。
去年7月,烽火科技和大唐电信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推进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集成电路等技术深度融合。中国信科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介绍,该公司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推动中国光通信实现从“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向“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的转变。
靠品牌汇聚万亿产业集群
在光谷,由一根光纤发展而来的光通信产业链上,已经汇集了上千家规模企业,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知名品牌。其中,1988年赵梓森作为主要技术专家主导和设立的长飞公司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与光缆供应商,去年7月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目前,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50%,国际市场占有率25%。
从“光”出发,光谷现已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五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也在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达1800余家,一个“芯屏端网”的万亿产业集群逐渐成形。
“接下来,光谷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聚集人才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为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全面保障,打造‘世界光谷’。”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说。
▲ 《新华社每日电讯》版面截图
“芯”“光”璀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可以同时容纳多达135亿人通话。
从40年前诞生中国第一根光纤起步,到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再到汇聚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
“光谷的发展变迁,是湖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典范。”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说,矢志创新,湖北发展的动能十足、气场十足。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128所高校、2158家科研机构、70多名院士、50多万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是中国重要的创新资源富集地。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湖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北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如今,这里有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北斗芯片;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存储芯片的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这里有全球第一大光纤和预制棒供应商长飞公司;这里有由中建三局研发,以高效节能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的“空中造楼机”……
放眼世界,展示“中国跨度”,“湖北建桥军团”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近200座特大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明介绍,中铁大桥局已成为世界上设计建造桥梁最多的企业。
提升“中国速度”,世界上标准最高的高铁在湖北设计。铁四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再秋说,时速486公里的高铁运营试验世界纪录留下了湖北印记。
一组数据,成为湖北创新发展的直接见证——2018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92倍;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湖北还打造了“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
▲ 《光明日报》版面截图
勇立潮头,争当发展先锋
从近代的“汉阳造”,到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第一枪;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从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传奇,到“中国光谷”三十而立再出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始终和着时代的节奏,勇立潮头。
改字当先,筚路蓝缕。武汉东湖高新区从一根光纤起步,30多年来,逐渐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光谷。
东湖高新区的“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汽车生态圈、阳逻新港……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武汉,成为湖北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增量崛起、推进产业融合推动变量突破的生动注脚。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92倍。
▲ 《经济日报》版面截图
激活创新创造新引擎
从40年前武汉邮科院的一根光纤起步,到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再到如今汇聚中国信科、华为、小米等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光谷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基地,仅光纤就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光谷的发展历程是湖北以科技创新引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湖北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湖北的发展呈现出高“颜值”、好“气质”。
▲ 《科技日报》版面截图
数据跑得快,全靠光纤带。一根根细小的光纤传输着便利生活,也织就成偌大的网络强国。
谈到光纤,就不得不提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43年前,我国第一根光纤在这里诞生,从一根光纤起步,到2001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中国光谷(简称光谷)由此而来。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快速兴起,如何解决网络数据流“井喷式增长”难题,成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竞争高地。光谷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核心研发基地,持续在“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2014年,首次实现一根普通标准单模光纤C+L波段100.3Tb/s容量传输实验;2015年,传输容量突破200Tb/s,同年“三超”技术实现商用实践;2017年,实现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在一根光纤上满足135亿人同时通话;2019年,传输速度已达1.06Pbit/s,可实现一根光纤上近300亿人同时通话。
大胆创、大步闯,这束光见证了光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光谷速度”,是湖北科技创新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光谷奔向世界光谷的动力之魂。
从零到世界第一
不创新、不敢闯,无光谷。
“玻璃丝怎么能通信?赵梓森,不要胡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回忆说,当时通信领域的研究员大多在研究“电”,而他转向研究“光”,让很多人不解。
想法易,实践难。没钱、没人、没项目,做实验的地方也没有,赵梓森认准了光纤通信,克服困难,跨出创新第一步。
赵梓森多方游说,在单位办公楼一楼厕所旁改造出一间实验室,找来年轻同事帮忙,用电炉、试管、酒精灯等简易实验设备,采取最简单工艺和最基础原料,一年多时间重复数千次试验,最终得到了高纯度石英玻璃。“土法上马”,自制设备,利用旧车床和废旧机械零件造出一台光纤拉丝机。
三年努力钻研,1976年,赵梓森做出了我国第一根光纤。随后,光纤通信成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国光纤通信技术驶入“快车道”,光谷逐步开启追光之旅。
一束光成就一座创新之城。光谷秉承创新基因,从零起步,勇攀世界第一。现在,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技供给全球化
敢闯“禁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汇聚科技产能,光谷勇于第一个吃螃蟹。
201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2013年,武汉光电工研院推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MOST)知识产权组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交易,创下科技成果转让标底国内最大、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最高的两项记录,成为部属高校挂牌转化科技成果首个案例。
武汉光电工研院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发资源,聚集健康光电子、能源光电子、信息光电子和工业光电子等产业领域,旨在践行国家战略,打造“国之重器”。该院总结MOST案例实操经验,摸清成果转化存在的堵点和卡点,6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4个,成果转化金额超过2.9亿元,培育企业超过110家,其中一半来自高校科研团队。
“破除人才壁垒,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有效供给。”武汉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说,未来光谷必然是国际化的。他认为,科技源头、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都带有全球化属性,越来越多的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选择光谷。为此,工研院将竭力当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服务员,建立光电子全球创新网络,利用全球人才智力资源在光谷落地转化,同时,推动高端人才在企业和科研机构双向流动。
万亿产业链聚集
一路走来,光谷“追光逐芯”。三十年如一日布局光电子信息,十年磨一剑紧盯芯片。
2018年,光谷再推“新黄金十条”,让教师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改革重点瞄准了更为敏感的“成果所有权”。改革举措叠加,直接带动光谷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仅去年,光谷已推动35项“卡脖子”技术攻关获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7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70亿元。
去年底,围绕湖北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东湖高新区确立“谋划2049、规划2035、计划2021”“三步走”迈向“世界光谷”的战略安排。
“法无禁止皆可为。”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平如是说,坚持自主创新,大胆地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到2021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潮涌奔腾,会当击水三千里。“三十而立”的光谷踏上新的时代征程。
- END -
“创新光谷”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局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