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夏天,位于杭州仓前的梦想小镇,海归青年陶伟华几乎没日没夜地做着一件事:码字。为了赶在24点前按下“发送”按钮,每天他要一刻不停地做大量工作。通常是上午10点开始,打开电脑看一圈新闻,下午3点-5点确定了选题,之后再集中看3小时资料。中途用15分钟解决晚饭,剩下的时间用来码字。一篇又一篇围绕科技热点和互联网生活的文章,通过“差评”微信公众号传播出去,作者的署名是“差评君”。
那时候的“差评君”来不及谈梦想,更没有什么周末的下午可以回首一下往事。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一周写七篇文章,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要学会第二天醒来,把前一天写的东西快速忘掉。“差评君”写得异常辛苦,读者却读得非常过瘾。幽默的语言,犀利的文风,风格另类的文章迅速吸引了一大群粉丝。三个月后,“差评”迎来第一篇10万+;半年后,公司从1个人开始慢慢壮大。时至今日,拥有800万粉丝的“差评”,已成为科技类媒体的佼佼者。在最近的新榜公众号排名月、日、周榜上,“差评”和果壳、虎嗅轮番夺冠,成三足鼎立之势。作为优秀的新媒体,“差评”也得到了科技行业的广泛认可,与苹果、谷歌、大疆、戴森、特斯拉、华为等一线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成为受邀参加苹果WWDC大会、谷歌I/O大会为数不多的中国媒体。
1
一个另类的公众号 “从小到大就喜欢不一样的东西”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差评”这个号始终显得与众不同。尽管每天推文的时间在深夜,过一个小时再看,头条阅读量不是早已10万+,就是离10万+不远了。清晰的逻辑,轻松的文字,以及文中充斥着的高级黑语气,让人阅读起来充满快感。其实最初想得很简单,陶伟华只想做得“不一样”一点。“从小到大我都喜欢不一样的东西”。
“差评”的不一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字结合图片、动图等多种方式,让“高冷”的科技变得通俗易懂。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并不是科技迷,但是在这里喜欢上了科技。另一个“不一样”就是成了科技圏内最会吐槽的公众号。随手翻翻就能看到类似《你妈知道你学了三年动画就做出了这种东西吗?》、《大学还没毕业,你的信息就被卖去纳税了?》这样的题目,你能忍住不去一探究竟?
因为敢说敢做,diss过的上百家公司中,不乏网易、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差评”被粉丝称为一股清流。“差评”的文章,娴熟运用网络流行语,轻松驾驭成语和古代汉语句式,文内各种知识点密布,还善于制造新梗,读来常常令人欲罢不能。不过吐槽时要的是事实和依据戏剧化的碰撞,而非无缘无故去骂。“不是纯diss,高级的做法应该是被我们骂的人,自己看到都会笑的。”比如有一家大公司,被批评后积极回应,还启动了自查程序。陶伟华说,其实95%以上被骂过的公司都不记仇。“每个企业都想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企业。
每个互联网人都是有梦想和情怀的。”之所以起名具有批判精神的“差评”,跟当时的科技互联网乱象有关。PPT造车,O2O造假,线下博彩,网络的黑产、灰产,倒卖信息等,都被“差评”毫不客气地揪出来批评过。事实证明,被他们揪出来的一些乱象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们批评过的“所罗门矩阵”,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骗局。他们揪出来的“巴铁”,创始人非法集资被捕。披着“量子科技”外衣的“龙爱量子”,也难逃法网。搞这么多事情,不是为了怼人博眼球,而是希望看到事情向好的方向改变,去改变世界。所以“差评”的Slogan是“Debug the world”,他们翻译成“为美好发声”。
把科技内容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差评”的另一个独特之处。2015年,陶伟华发现一个弊病,很多科技文章写得太拗口,传达一个简单的意思,会表达得很复杂。传统的写法中,读者面前似乎横着一块很糙的玻璃,看四、五篇文章都整不明白,他希望把玻璃变得光滑,通透率高一点。“把所有的官方语言翻译成人话,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一篇就让读者清清楚楚的get到信息。”“差评”的文章中,会呈现事物的来龙去脉,让读者看得明白、舒服。还经常手动探索。比如一个AR(增强现实)产品,传统媒体可能就文字介绍一下技术的意义,“差评”会建个模、码个代码,让虚拟的LOGO与真实的世界融合起来,让读者深入了解。因此写一篇文章要查阅大量资料,把原本晦涩的科技知识内化后再传递给更多读者。编辑团队中,大部分也都是对专业知识足够了解的理科生。“差评”的运营主体是麻瓜科技。 麻瓜,这个J.K.罗琳创作的名词,表示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而通过“差评”,科技,正成为麻瓜们的魔法。
2
“一个幸运的人” 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差评”出现之前,写文章并非陶伟华热衷的事。中学时,60分的作文他经常考38分、40分,刚过及格线。他有年轻人的反叛,不喜欢固定话题的要求,有时也不认同其中的观点,分数总是不高。但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传阅。“写的东西比较逗吧。”他喜欢写类似“在草原上狂奔的野马”这种东西。大学时他看了很多书,庄子、康德他都会去翻一翻。他比较喜欢通俗的逻辑性强的书,比如看长篇他喜欢韩寒,“看了第一页就想看第二页,看了第二页就想看第三页,没有理解的障碍。”相比文笔功底,陶伟华觉得更重要的是“输出”。首先要消化吸收很多知识,其次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他对事物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我知道怎样更有意思,我也注重条理性。”
如果看“差评”文章,会发现他擅长用比喻、类比、反讽等手法。第二次被发现,是在开始众筹。2015年1月4日,陶伟华入职,有一阵子帮忙写一些周末文章,反响不错。开始众筹CEO徐建军发现了他的才华,鼓励他创办“差评”。从普通小编到公司CEO,他恰好用了6个月时间。去开始众筹之前,从悉尼大学商学院毕业的陶伟华已待业半年,那时海归到处可见,找工作被阿里、网易都拒绝过。找工作的煎熬中,父亲甚至带他去了趟迪拜,想让他学习做生意。成立不久的开始众筹接纳了他。前媒体人徐建军用人有独到之处,麾下鲜有名牌毕业生,却能带着一波人做出惊艳的世界杯特刊,做出杭州最有名的杂志和周报。陶伟华也是经他亲自面试的。陶伟华称徐建军为“军哥”,他记得面试时后者会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类似“喜欢抽烟喝酒吗?”这种通常面试不会问的问题,思维非常天马行空。
1989年出生的陶伟华,和1976年出生的徐建军有很多相似之处。陶伟华说两人是互相信任的君子之交。独自去做差评的陶伟华,在一个人干了大半年后开始给公司招兵买马。招来的员工都是差评的粉丝,陶伟华的理由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小黑胖、托尼、小二、世超、小花、小辣椒、火锅等人,现在都是“差评”主力,驾驭着各有侧重的人格化IP内容。从小作坊时孤零零的一个人,发展到公司里充满活力的一群人,“差评”成长速度飞快。根据去年底的新榜统计,差评2018年传播力超过99.98%的运营者,1亿累计阅读数;发布360天,勤勉度超过97.13%的运营者。10W+篇数 535篇,等于平均每天有1篇半 10W+。
陶伟华毫不掩饰对团队的赞美:假如我是传媒公司的,我会挺喜欢挖我们这边的人。底子好,对应的价值观也很好,德才兼备,品相俱佳。问他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想了一会说,“是个幸运的人”。在文字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前,陶伟华已有了相当多的行业积累。毕业前他想找互联网的工作,关注了很多内容,比如小米跟海康的关系啊,王兴是谁啊,互联网的一些历史啊,各方面他都有涉猎。创业不在他的计划外,只是没想到会这么早。“我对自己期待没有这么高。”通过“差评”,他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原来我还有这样一个(才华),像游戏里隐藏的数字一样,被发现了,很开心,会想着怎么去用好这个东西。”
3
一场风波 “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强大”
“差评”似乎是在不经意间悄悄做大的。陶伟华记得,有一天正埋头苦写,“军哥”跑过来说,你知道吗,小陶,你成网红了。“啊?是吗?”陶伟华机械地反问了一句,继续码他的字。直到大半年过去了,融资开始做了,招人开始做了,他才反应过来:蛮多人知道“差评”。虽然“差评君”在媒体报道中很少露面,但成绩还是纷纷涌来。“差评”获得了“艾瑞咨询中国95后最关注公众号top10”、“新媒体领域最具商业价值奖”等荣誉,几轮融资也都悄悄而顺利地进行着,甚至有只基金是通过在“差评”后台留言联系上后者并投资的。直到2018年5月下旬,一切都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
5月23日,“差评”宣传了由腾讯TOPIC基金领投的A轮融资。本应是一个喜讯,却让“差评”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遇到过的删稿、举报等事情与之相比,都算不了什么。新婚不久的陶伟华,前一天还在接受同事、朋友的真诚祝福,第二天下午,就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汹涌而来。一群大V、KOL(关键意见领袖)跳出来,“问责”腾讯,抨击“差评”,对这起投资表示质疑,紧接着很多围观者群起而攻之。质疑的理由是“差评”洗稿。新媒体时代争议较大的洗稿问题,“差评”遇到过,曾作为被告上过法庭,最终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那一次,“赢”了。这一次的围攻,没有人拿出证据来说明,一位财经自媒体作者称“实锤廖廖”。更多的,是类似“贴上标签就让它揭不下来”“庆祝差评遭殃”的情绪发泄和谩骂。咄咄逼人的架势,给人感觉就像一群大人,在欺负一个正努力往上长个的小朋友。
“前5个小时,是懵的。”说起这场风波,陶伟华的用语都很简洁。那段时间里,徐建军跑来跟他聊天,平时联系很少的投资人,普华集团董事长、头头是道基金创始人曹国熊,浙江文创集团董事长钱峰等人,也都发微信、打电话跟他说没关系,不要在意这些事情。很多朋友跟他说“加油”。“这是最好的支持。”24小时后,陶伟华调整好自己,重回工作状态。要从公司的角度做一些回应,要调整好公司的心态,要处理好投融资的事情,包括退股的事情,一样一样来。
如果去翻那几天的“差评”公众号,每天6篇文章,整整齐齐,平静得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只有25日深夜(26日凌晨)的6篇推文,是一次有力回应。有同事气愤到流泪,但大家空前团结,回应文章的风格依旧,有理,有据,有嬉,有笑,有怒,但没有脏话。无数粉丝留言支持他们,有粉丝说: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强大。虽然一群人搅黄了投资,但陶伟华说:没必要去思考这些东西,往前走。站在用户的角度,发自内心去做好东西。陶伟华说自己有一个优点,就是把不开心都忘掉,开心的事情记得牢。那场风波人们早就遗忘了,“差评”也不会把它当作包袱。事后他们也进行了反思,告诉自己“to be better”。那段时间处理各种问题,每天陶伟华要忙到早上四、五点钟,他有一个新发现:“我原来都不知道,动物中起最早的是鸟。”只有在谈到人性话题的时候,那天他问了一句:我能抽根烟吗?
4
理想主义者 做好一个媒体人
风格独特的“差评”,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差评君”吗?在开始众筹共事过的同事印象里,他是个有想法,充满激情,待人礼貌的年轻人。在“差评”,他看上去跟90后没什么两样。工位在同事们中间,跟大家一样爱喝可乐,吃炸鸡,偶尔写代码露一手,“乐队的夏天”热播时会抱着吉他在爱人面前弹一曲。
为了气氛好一点,他还给公司养了条名叫“火锅”的大金毛。在差友(“差评”粉丝的称呼)眼里,从3个月长到快3岁的“火锅”是流量明星,对公司人来说,“火锅”充当了“程序员鼓励师”的角色,大家都喜欢去遛它。 跟四年前相比,“差评”的内容缓和很多,吐槽也少了,陶伟华觉得现在“网络环境还是蛮清朗的”。比如中秋节前一天,头条是《有些科技也许不能在万人现场引发欢呼掌声,但可以在无人区默默改变世界》,点赞的是大疆无人机在农业和电力领域的作为。不管是前期不客气的吐槽,还是现在由衷的赞美,初衷都只有一个:提供最好的内容产品给读者。“参加各种有趣的发布会,把最前沿的内容传播给读者,让大家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差评”的盈利模式,跟大多数内容公号一样,主要靠广告和电商。这两块他们一直在赚钱。公号上“黑市”电商的利润达到30%,今年整个估计能做一千万利润。拥有造血能力,可以让他们更扎实地做想做的事情。陶伟华认为,内容是积累和沉淀核心读者的地方,所以内容是“差评”的重中之重。当科技的深度有了,他们尝试向广度拓展,现在他们的新媒体矩阵里有汽车、旅行生活等方面的公号,还试水了视频。他们背着摄像机跑到西北边疆和南方,拍了部反映校园贷的纪录片。两个曾经身欠网贷的学生勇敢站出来,讲了自己的经历。31分钟的节目里,陶伟华以“左小龙”的身份跟“小黑胖”一起主持,他还为纪录片配了音。
“接到第一个逼债电话的晚上,我真的想去跳黄河”。曾经身陷其中的学生当事人,面对镜头回忆自己把最好的青春用在了借钱和辛苦还钱上,令人对网络贷款畏而远之。那期视频,在B站、微信等平台上,有百万级别的传播。“看过片子的人,不会受到这方面侵害。”有点“东方时空”的感觉。 他们还推出了“Debug Time”,从社会生活中找题材,做一些深度特稿。目前他们已报道了外卖员、拾荒者等群体,关注了网戒等话题。陶伟华觉得媒体是挺好的表达方式,他乐于做一名媒体人,他带着团队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就如他的微信签名:除了向前,没有更多方向。最近他正在读一本书——《什么在决定新闻》,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书中对CBS晚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等最厉害的几家媒体进行研究。陶伟华说他对那个新闻业黄金时期很好奇,他想看看那时的选题、新闻规范。如果说“差评”未来的目标,答案是“最好像《时代》周刊一样,我们能成为大的集团,下面有很多重点刊物。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我们的用户都能有所收获。”这位每天早上起来都斗志昂扬,带着美好心情去上班的CEO说,“这个世界会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去走,我是理想主义者,我坚持我相信的。”
2023-03-28 i黑马发布了 《网红文和友,只能是长沙限定吗?》的文章
2021-11-08 i黑马发布了 《悠络客成为首批“可信人脸识别守护计划”成员》的文章
2021-11-05 i黑马发布了 《城市级数字停车企业「润铭科技-停开心」获百年鑫投基金战略投资》的文章
2021-11-03 i黑马发布了 《又一独角兽即将破产清算:10 亿美金往后的路也不容易》的文章
2020-05-05 i黑马获得了天子之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