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晚点LatePost(公众号ID:postlate)
作者 | 高洪浩
从2013年微信支付诞生,到2016年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两分天下,再到2019年巨头博弈火力走弱。在如今的格局下,任何一方前进一步都会付出巨大代价。面对市场的饱和、监管的压力、垄断的质疑,双方在边界上默契停步,并一起迎来了新的挑战。
0
在马云成为马云之后,能让他在众人前同时显露出恐惧和焦虑两种情绪的事情已不多见。不过2014年初是个例外。
准确的时间是2月3日,大年初四。这不会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最喜欢讲的一个春节故事——作为中国最成功与最知名的企业家,无论是创业初期在除夕夜忍痛打电话炒掉高管,还是在金庸先生澳洲的家里谈诗论剑,如今都自动带上了一丝传奇色彩——但这可能是中国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也被最多人记录下来的一个春节故事:这一天,马云决定紧急召回所有正在休假的公司高管。
军令如山。时任CEO陆兆禧和COO张勇紧忙订下了最近的一个航班。和家人远在夏威夷的时任马云特别助理吴泳铭没有订到航班,于是他直接包下了一架飞机。
不安的情绪在层层蔓延。对于尚未回归的下一级管理者,最新的指令是“初六必须到岗”。不少人连夜飞回杭州,萧山机场的夜晚灯火通明。
所有人感受到了马云的不满,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就在这个春节假期,微信凭借一个叫做“红包”的功能,让超过3000万用户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
一位当事人回忆说:“你可以理解为,微信只用了一个礼拜就把支付宝经营了十年的成绩做到了。”
“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头顶上的天也变了,我们脚下的稳健土地也在变化。”就在2014年1月,马云在发给公司的一封全员信里,好像已经预示了这一场支付战争的到来。
1
硅谷著名的产品大师Paul Buchheit说,最好的产品会让人一旦用上,就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它们的生活是什么样。这个论断对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来说,实在恰当不过。
如今在中国,每年有1014.31亿笔的支付在移动端发生,总金额347.11万亿元;位于北京的爱马仕商店,每天店员平均会扫十几次二维码,通常一单从5000元到10万元不等;店员Abbey有时使用「亿通行」乘地铁上班,每次只需3元,甚至在其他城市还会有五折优惠;出站后她会看到那个熟悉的乞讨者,胸前挂着一个马赛克般的黑白矩形,提醒别人这里可以付钱;偶尔她会选择滴滴打车,单程27元,“下车也不用输一遍付款密码”。有时她和同事吃饭选择美团外卖,可以 AA 拼单,“每人30几块就可以吃得很饱”。虽然这里只有微信支付的选项,但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毫无影响。在各种维度上,这两个蓝色与绿色的不太起眼的软件,帮助支撑着这个已有接近二百年历史的奢侈品帝国的精密运转。
如果纵览时间线,这场支付战争由2013年微信支付的诞生开始,到2016年底格局初定,再到2019年战场上双方火力终于减弱。这场商业战争曾经声势浩大,无论是当年滴滴、快的的网约车之战,还是摩拜、ofo的单车之战,背后都在发生支付战争。
人们总慨叹移动支付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影响,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如果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一家独大,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会是怎样?”
作为如今电商领域新一代重要创始人,黄峥不认为自己属于“腾讯系”,但他不得不承认,如果支付宝一统江湖,拼多多的杭州友商不会这么容易地就让它崛起;同样的境遇也适用于美团,“腾讯不管是创始人的个性、整个团队的气质,还是业务战略,它是能更好和别人结盟的。”如果这个世界阿里的支付宝一家独大,2017年的王兴可能没有机会说出这句评价。
如今这一切都可以停留在假设里。支付战争七年,支付宝领跑优势被微信支付打破,两分天下的格局里,现在任何一方想要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想再继续打了,再打下去,原本一场没有输家的战役可能会两败俱伤。”一位微信支付的人士告诉《晚点LatePost》。
面对市场的饱和、监管的压力和垄断的质疑,这场规模巨大、价格昂贵的支付战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当然,一场新的战争也悄然开始。
2
一套核心的企业战略能同时赢得两类截然不同的战争么?至少在腾讯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种答案。
2013年4月入股滴滴的时候,腾讯并没有想过这次投资的战略价值会如此之大。但事实证明,这是腾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不但合作伙伴受益,还让自己在最核心的战场上获取份额。”一位滴滴早年的产品总监说。
彼时的微信支付比支付宝更需要这场战役。后者作为支付工具,在用户心智上早已深入人心,而微信还是个“能发红包的即时通讯工具”。从2014年伊始,腾讯率先洒下大量补贴,阿里迅速跟上,滴滴(原名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的订单量也随之暴涨。据《中国企业家》的报道,当时滴滴的服务器挂机了,用户就会涌向快的,快的很快也因此而挂,用户则再次涌入滴滴,然后滴滴再挂。此时谁的服务器先稳定下来,用户就会沉淀。
“滴滴的订单一度占到整个微信支付总量的88%。”上述滴滴人士对《晚点 Latepost》说,“那时候微信支付的同学每个星期都在我们这儿办公,那几乎是它们(注:微信支付)的生命线。”所以当创始人程维连夜电话马化腾求援,马化腾在腾讯火速调集了一支精锐技术部队,一夜间准备了1000台服务器。
大战过后,仅仅1岁的微信支付以14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为代价,将微信支付的用户数拉升至1亿。而在5个月前,成立4年的手机支付宝刚刚达到这个成绩。
也正是这一轮打车大战之后,腾讯意识到,自己手握的巨大流量、能力与资源可以通过投资生态,将优势进一步地拓展。
一个“反例”是,2014年腾讯对京东的入股,当时微信支付还很弱小,腾讯无法提供生态伙伴更多的基础能力。京东甚至一度把其他支付都断掉,打算自己做支付完成闭环。仅仅过了一年多,腾讯投资美团点评时,微信已经有了线下扫码支付、钱包入口等能力,可以更好地支持生态合作伙伴。
美团如今已经是微信平台上支付笔数最多的公司之一,也是微信支付最大的第三方服务商。微信支付赋能美团,美团则帮助微信支付在线下迅速完成了势力扩张,接入了各类商业业态的末端。
一位腾讯投资部的人士曾告诉《晚点LatePost》,腾讯用支付作底层,用九宫格等作管理平台,才能用合作而非主控的方式去叠加多个垂直业务。Facebook后来也尝试做外卖、打车,但都没成功,因为垂直生态叠加到Facebook社交生态上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是当初腾讯最高领导层,在2011年那次著名的大反思中期待发生的。彼时新浪微博异军突起、人人网隐隐有中国版Facebook的架势,而腾讯刚打完3Q大战,在业内的共识还是“抄袭与山寨专家”。在这次反思之后,腾讯决定“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只求共生,不求拥有。”并且“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这些年市场上逐渐兴起了一种批评腾讯的声音。人们开始质疑腾讯过去十年来的“流量+资本”打法,虽然让公司联合了诸多盟友、培养了行业生态,但可能让团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以及结硬寨打呆仗的能力——在信息流和短视频领域,大败于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与抖音TikTok,就是最佳的佐证。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滴滴美团的成功投资,让腾讯在支付这个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里赢了漂亮的一仗。根据易观数据,2013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一度接近80%,但微信支付出现后,2017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到了54%左右,阿里一个曾被认为绝对牢靠的地盘已被撬动。当然这已是一个日益庞大的新蛋糕,支付宝的实际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亦在那几年获得飞速增长。
对于一家创立二十年之久、市值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来说,企业的战略与信仰,很多时候并不是胜利的原因,而是胜利的结果。
3
2016年12月,马化腾宣布微信支付在线下的份额已经超过支付宝。这时离这个产品上线仅仅过去三年。又过了三年,在2019年12月举行的腾讯年会上,微信支付团队获颁腾讯“创始人奖”。这是腾讯给予团队和产品的最高荣誉。腾讯公司20年历史上,拿过这个奖项的团队只有微信与《王者荣耀》。
“微信支付2016年线下支付份额已超支付宝,但时至今日才终于拿到这个奖。你可以理解为公司对战局的一个最终认可。”一位接近腾讯高层的人士说。
这可能令战局之外的人有些疑惑:如果说在线上微信凭借红包奇袭与投资生态,迅速拉平了与支付宝的差距,那么在线下这个以“阿里铁军”闻名的主战场,微信怎会如此快速达到领先?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表述在中外有很多不同版本,但它们的核心都是:胜机来自于两点——先做好自己的事,并等来敌人的失误。
对于阿里和支付宝来说,2015-2016年的支付入口之战可谓艰苦。当时支付宝看到微信支付节节上升,内部总结是因为微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海量的用户打开频次与在线时长。很快,公司内部出现“纯支付没有价值”的声音。在最慌乱的时候,巨头如阿里也会自我怀疑。
一个大背景是,从2015年起,央行发放了超过200张的支付牌照,美团、滴滴这种高使用频次的小巨头也开始考虑做自己的支付业务,支付宝作为一个金融理财工具,在使用频次有限的情况下,极易被各家折叠。
“支付宝也想证明自己这个App是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的。”一位支付宝的产品经理对《晚点LatePost》说。
那段时间里,支付宝内部对是否做社交分为两派,由于2016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跌,而线下扩展又迟迟无法击败微信,推社交的声音占了上风。
很快,“圈子”事件爆发,在这款由于阿里匆忙迎战而诞生的社交产品里,“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等社区中充斥着许多低俗照片。此次事件后,时任蚂蚁金服CEO彭蕾道歉并表示将放弃社交,支付宝总裁樊路远被调离。支付宝的声望,在那次著名的股权转移事件之后,跌到了低谷。
有人说,在线下战争中,支付宝为自己的摇摆付出了代价。
一个例证是阿里在2015年初复活了“口碑”这个产品。这是一个类似美团与大众点评,可以团购、优惠买单、外卖甚至打车的O2O平台。
一位前阿里巴巴中层回忆,当时没有想好怎么推口碑这个产品,口碑与支付宝到底谁从属于谁,于是一场左右互搏难以避免——口碑团队与支付宝团队的KPI都是考核自己平台在线下铺了多少门店,借助自己平台实现的交易笔数多少。此时,用户用口碑支付还是用支付宝支付成了二者最核心的冲突。
一位前支付宝人士告诉《晚点LatePost》,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公司内网上两个团队的成员互相吵架,在线下店铺,他们想尽办法用自己的二维码遮住对方的二维码。
为了解决内耗,口碑与支付宝划江而治:本地生活的商家,如餐厅、休闲娱乐的商家让口碑来拓展,其余的商户由支付宝负责。
2015年下半年,阿里看到了支付以外、为商户提供增值服务的价值,将口碑从一个类外卖和类大众点评式的平台转型为营销服务平台,于是口碑既承载了扩展线下支付的诉求,又承载了为商户提供营销服务的诉求,把包括帮助签约和入驻的商户管理员工、运营维护、装修店铺、分析数据、营销推广。
在过去,这些工作都是由支付宝外部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商帮忙完成。但就在口碑转型后,为了推广口碑,支付宝第三方服务商们突然接到通知,原本一系列针对第三方服务商的补贴和返利承诺取消,很多与口碑签约的代理商不再享受年初定的合同,一时间毁约情况严重,大量服务商切身利益受到冲击。
“当时服务商就是靠补贴和返佣挣钱,对于支付平台的政策调整,不说大改,即便是中等程度的调整,海量的代理商都会血本无归。”一位支付宝的合作伙伴说。经此一番折腾,为支付宝拓展市场的合作伙伴相继倒戈至微信的阵营。一位支付宝老员工说,微信在很短的时间里毫不费力地就把更多的服务商收入囊中。
“互联网习惯快速变化和调整,但线下生意不是的,它一个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对接,要由十几年的信任构成。”一位支付宝人士告诉《晚点LatePost》。
领先者慌乱时,追赶者自会从容。微信支付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它们开放了一系列生态工具,如公众号、卡包、朋友圈广告、小程序给商户;用产品和流量的优势代替盲目撒钱;借助更温和与稳定的政策与支付宝的失误,在线下培养出了大量优质的第三方合作商拓展疆域;重点突破头部KA(Key Account,重点客户),在行业形成示范效应。
“每个KA商户都希望能够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微信的这些功能对大商户来说是致命诱惑。”一位支付宝高层对《晚点LatePost》说。
微信支付与微信的产品价值观一脉相承。比如:强调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让用户带来用户,口碑赢得口碑。
例如在2014年,随着微信红包的“出圈”,公司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当时微信支付核心的考核指标是用户绑卡数,微信最初要求用户必须绑定银行卡才能收发红包。“但莫名其妙让用户绑卡,他们一定会有很大的逆反心理。”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做了零钱账户,让用户在微信上的资金有一个聚集的地方,把资金积累起来。当用户积累的资金多了,自然就会想去绑卡提现。微信又趁势推出了好友转账功能,解决了零钱账户里资金的流动问题。这正是腾讯比阿里更擅长的地方。
一位微信的前核心成员回忆,那个阶段支付宝战略持续出现摇摆和失焦。而微信支付此时气势如虹,有必须赢的闯劲,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要在六个月结束战争。”一位接近微信支付的人士对《晚点LatePost》回忆,这是微信支付在2016年喊出的目标。
2016年因此也是双方线下厮杀最激烈的时候。两军以行业为单位进行占领,其中餐饮是最难突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阵地。
当时内部判断,餐饮成则支付成,餐饮败则支付败。因为零售业是有巨头的,比如商场、便利店的头部的巨头双手数得过来。但餐饮业的巨头非常少,那时候几乎任何一个腾讯管理层去街边小店吃饭发现没有接入微信支付,都会直接打电话来质问。
战事胶着。支付宝率先在2015年7月拿下了肯德基的独家合作,而两个月后微信支付就啃下了麦当劳。
剩下一个核心战略要地就是星巴克了。它的访客量和每位访客带来的销售额都远超麦当劳和肯德基,拿下它在餐饮行业对小餐饮企业会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虽然微信和支付宝对星巴克志在必得,但从星巴克来说,接入移动支付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那么急迫”,一位知情人士回忆说。在当时,星巴克看不懂移动支付,反而更看重如何销售在欧美火爆而在中国遇冷的星礼卡。谈判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均势的状态。
微信率先与星巴克开启了谈判。从西雅图的星巴克总部到香港,没人想到这将是一场持续一年的拉锯战。
在双方首次接触的时候,腾讯派出了一名商务与一名法务,结果他们等来的除了星巴克的谈判人员,还有一支西装革履的律师与投行的混编团队。
星巴克的诉求很明晰:如果要接支付入口,星巴克要获得微信专属表情,要有基于微信的独特功能体验,以及最重要的,支付入口零费率。
微信有自己严格的产品原则,谈判团队不断和张小龙商量与确认。在后续的谈判中,星巴克顺势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推广文案海报和产品细节必须经星巴克邮件确认;不能排他合作;微信支付商标的细节风险要求等。
“它(星巴克)从不一次性说完要求,而是反复在现场签合同时,突然反悔或提新需求。”上述人士说,团队的计划不断被打乱,无数次被迫返工。
最后一刻,星巴克要求微信开放支付页里的九宫格入口。这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触碰到了腾讯和微信的底线——如果这么做,意味着腾讯要首次把微信入口开放给一个与自己没有资本关系的企业,滴滴、京东、58到家、大众点评等腾讯投资的企业在微信里的入口也将后移,利益将受到影响。
陷入僵局时,星巴克一度和腾讯说不谈了,并声称要与阿里和百度合作。所有人都认为交易无法达成,张小龙反而成为了开始安慰团队的那个人。
胶着的状态持续了一年,直到2016年底,微信与腾讯高层决定顶住压力,满足星巴克的要求。“剩下最后一个餐饮巨头,实在太想拿下了。”一位微信支付人士对《晚点LatePost》说。就在谈判过程中,微信支付已经顺利突破了支付宝的封锁,接入了肯德基与必胜客。而与此同时,一方面,微信支付发挥了产品能力,为星巴克全球首创了通过社交转赠gift card(礼品卡)的互动模式;另一方面,腾讯出面与接入微信生态的被投企业逐个解释这次变动。
谈判结束,星巴克如愿以偿。微信支付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即“拒绝零费率”与“九个月的独家支付入口合作”。
“我们活生生从阿里手上抢下来了星巴克,还成功签下了排他协议。”一位腾讯人士对《晚点LatePost》说道,“连我们自己都有点震惊。”
4
当你在曾经看不见对手的战场上被人突然追上,并且已经失去打破均势的良机,你会怎么做?
2017年的阿里和支付宝,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从2016年末起,支付宝的市场份额稳定在52%左右,变化上最多超不过3%。
开战之前总要统一思想。2016年末,支付宝决定改变过去由某位高管拍板,然后自上而下推动的决策流程,而是在成立了班委制度。一项决策先会在班委层面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后再去执行。
2017年春节假期过后,蚂蚁金服召开集团层面的战略会,召集全球所有业务线负责人以及核心管理层。他们抛开具体业务,花一天时间讨论那些“最基本”的问题:用户是谁、要解决什么需求。
“我感觉特别好,这次会议找回了当初公司只有几百人时的感觉。”一位与会的高管曾说道。
上述人士回忆,过去三年的战争,让蚂蚁金服意识到,支付宝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商业与金融的沉淀与理解,而不是追求别人擅长的社交与高频。蚂蚁与其在短板上和人较量,不如回归自己的主战场,将支付宝从一个纯支付工具继续向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正面战场(支付入口)攻不下,那就去抢对双方而言都更难啃但腹地更广阔的后端战场(金融服务)下手。”上述人士说。
支付宝显然立于一个极佳的基础之上。2013年6月,余额宝服务正式上线,如今这个服务沉淀的资金超过一万亿。即使在战况激烈的2015年,蚂蚁金服也连续上线了芝麻信用、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明星产品。
自此,双方从直接的正面交锋转向了彻底的“全局战争”。支付宝的思路是,先维持住正面战场的局势,再从其他战场中突破。它们先是加大了补贴的力度,对象不仅是商家、消费者,还有一度被伤害的第三方的代理商(作用是帮助支付平台接入商户)。通过疯狂补贴,支付宝稳定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实现了一定的回升。
随后,支付宝发动了突袭,重点收割利润低但数量庞大的小微商户——这些原本是微信的优势地盘。
支付宝先推出了无需有支付宝账户就能生成的「收钱码」。由于此前的失误,支付宝失去了一些第三方服务商,于是支付宝不惜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帮这些小微商户统一免费印制、免费寄送二维码。此外,支付宝还会给使用「收钱码」的商户发放奖励金,并提供更多经营升级服务。
从战略上讲,这个领域本来是意图培育生态的巨头企业不该染指的地方,但支付宝直接做了,并且效果不错。2017年的收钱码令支付宝对小微商户的覆盖率大增。
支付宝曾是阿里最能打的一支队伍。2013年底,支付宝曾在12306全国火车订票移动系统还没上线的时候,便主动出击,提出希望接入系统。它给出满满的诚意,表示可以主动参与整个12306支付系统的搭建。
“支付宝是想到什么立刻就去做,错了大不了绕点路再回来。”一位移动支付行业人士告诉《晚点LatePost》,微信支付喜欢先花很长的时间去反复论证其价值。直到微信正式接入12306已经是2017年。
在这场收复失地的运动里,支付宝的士气逐渐回归。
一位微信支付负责线下拓展的中干对《晚点LatePost》回忆,“我们扫街走到哪儿他们(支付宝)就跟到哪儿。”微信支付的线下推广经费不多,更多只能依赖品牌合作和产品的使用惯性。但支付宝免费给线下商户安装扫码枪、POS机;后来支付宝免费给店铺印刷与邮寄“收钱码”,而微信只能让商铺自己找纸打印。
变化的还有服务的效率。一位服务于两家的第三方合作商告诉《晚点LatePost》,过去支付宝账单出来的比较慢,2个月结算一次,微信普遍为1个月。如今,支付宝最快可以达到15天。
一位支付宝销售告诉《晚点LatePost》,早期每个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如果业绩没有完成,最常见的惩罚形式包括了体罚,比如爬楼梯、做俯卧撑,甚至脱掉衣服跑一圈。他们每天的必做功课是“早启动晚分享”,每天晚上大家要针对今天客户的情况进行复盘,为什么没有拿下来,明天的目标是什么?而“微信的节奏是1-2周做一次沟通”,一位微信支付人士对《晚点LatePost》说。
强大的组织建设和动员让支付宝随时保持着战斗状态,即便遭到对手的猛烈攻击也能立即调整,火速反击。
经过2017年的反击,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三季度的53.73%扩大0.53个百分点至四季度的54.26%;微信支付背后的腾讯金融则从上季度的39.35%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至38.15%。
“烧掉这么多钱,反攻也就几个点。但是它证明,支付宝真的能反攻,而且成功稳住了基本盘。”上述人士称。
5
今天已经没人能准确地说出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小数点后两位的市场份额。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局面是两分天下。
经过7年缠斗,两个巨无霸在国内支付市场的份额合计已超过90%。从线上到线下,从用户到商户,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已经牢牢占据国民移动支付的每个环节。
微信与支付宝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也因为这场战争,两大巨头完成了势力范围从线上向线下的拓展,无论各自所占市场份额是多少,它们获得的交易笔数和交易额绝对值,都在这几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
因为支付的重要,这成为了互联网史上一场罕见的漫长对峙,有着每年超过20亿投入的昂贵战争。但在2017年,两大巨头却开始同时放缓了脚步。
“纯跟进友商的事,我们早就不做了。”一位微信产品经理对《晚点LatePost》回忆,在战争早期,两个平台是互相发起红包战;到2018年,微信支付“已经没兴趣参与了”。
他说,微信至今也没有学习支付宝做会员体系和积分功能,因为内部判断,黏性对微信支付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微信还是本着用户原生需求去做。
尽管支付宝在2017年仍然进行了火力十足进行反击,但心态已大不相同。“不是为了打垮对手,而是只要保证支付入口份额不要崩溃,不要跌到40%以下,一切就不用害怕。”一位支付宝人士说。
2016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和多位创始团队成员的出走,外界揣测是微信支付应对乏力而主动放慢脚步。“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市场两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定了,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呢?”一位微信支付的核心人士说。
“他咬不死你,你也打不死他。”一位支付宝原总监告诉记者,谁也没有把握可以再往前进一步了。
两大公司的业务重心也正发生变化。腾讯微信在大力倾斜资源普及小程序;支付宝则有意在金融服务上做更多的拓展,而且它不得不抽身辅助阿里巴巴应对另一个强悍的对手美团点评,后者正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攻城略地。
支付战争就这样悄然结束了。看上去因为背靠微信势能,微信支付的崛起理所当然,但头顶微信本身,最终能长多高,靠的还是整个腾讯生态和微信对产品的理解;支付宝依靠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长期积淀,在交锋中抵挡住了重压,试错后迅速纠偏,守住了大本营。而现在,它们一起迎来了新的挑战。
6
战争虽已偃旗息鼓,但争斗仍然不可避免。在产品形态上双方仍在创新,比如支付宝力推过声纹支付、扫脸支付、无感支付,打的算盘无疑是“如果一天不能摆脱在手机上支付,它(支付宝)就一天不可能赢过微信。”
然而在下一个计算平台出现之前,背靠11亿用户的微信支付也并非无懈可击。“微信支付的天花板就是微信”,一位支付宝人士说,微信支付是微信的一个部门,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一个部门也许不足以跟一个集团抗衡。
如果说,支付战争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双方在流量、钱、场景生态上的争夺和比拼;另一条则是,两大支付工具在一个大的集团体系中的位置和资源倾斜,以及各自团队对支付的产品理念和产品创新。
支付宝在成立的7年间,做了最重要也最具有创新意义的三件事:支付线上化、理财和花呗。和腾讯做财付通相比,支付宝从不甘于只是电商的支付工具,按照马云当时提出的业务逻辑,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互联网世界里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基础设施。而支付宝是资金流基建的根基。
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上,支付宝的底气在于它背后整个蚂蚁金服。蚂蚁金服通过借呗、花呗、蚂蚁聚宝、芝麻信用、股票、保险等产品构建起了完整的金融生态,它可以通过普惠金融的产品对商户、用户实现完整的金融服务。
但相比于支付宝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微信支付的深度空间相对有限。
微信支付时常要在产品上妥协。比如AA收款这个功能,原本是在微信主页面右上角的“+”里,但在微信眼里,微信的核心功能仍然是即时通信,AA收款只是一个插件,没必要放在那么显眼的位置。
另一个例子是,在卡券的分发上,支付宝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平台,在首页有半屏的位置可以引导用户领取优惠卡、消费券,实现卡券的核销。但在微信的平台中,基于微信整体的产品设计,很难做到这样灵活的操作。
一位微信支付原成员告诉《晚点LatePost》,朋友圈广告是很好的引流途径,但它与微信支付分属两个部门,实际协调起来,双方都有各自的考虑,需要更多的磨合。
“早年我们曾考虑单独做一款钱包产品,但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微信的用户黏性优势,这就决定我们必须接受微信的限制。”上述成员说。
7
《总体战》里有一句名言:“战争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两大巨头虽然永远不会失去战斗意志,但新的局面是,它们可能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彼此的存在。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当用户在上千万商家使用二维码支付的时候,不同App的条码可以混合使用,不再区分。
这样一来,从理论上来讲,当下移动支付的格局是可以被打破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抢任何人的份额。”一位微信支付产品经理说。
另一个挑战是法定数字货币。目前,法定数字人民币钱包测试阶段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四大国有银行参与。在使用便捷性上,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未来可以支持离线支付、不用绑定银行卡、芯片卡刷卡和手机近场通信支付等,从便利性而言有了极大的跃升。(详情请见《财经》杂志往期封面文章《中国数字货币诞生前夜:央行试点,四大行赛马,能否领跑全球?》)
数字货币由于属于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在用户处有央行的信任背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交易活动的便利性与透明度,提升央行对数字货币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
誓要打破垄断的监管之手已经蠢蠢欲动。据《财经》报道,2020年,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相关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制定工作正在推进,这表明互联互通已经起步;同一时间,法定数字货币也在试点的进程中。(详情请见《财经》杂志往期封面文章《新支付大一统:支付宝微信破壁互扫,央行数字货币跑步入场》)
“说白了,无论谁一家独大都是监管所不希望看见的。”博弈多年,两个巨头早已猜到监管的心思,于是才有了默契的停战。
“如今它们两个谁打死对方,都等于打死自己。”一位移动支付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晚点LatePost》。
对于新的政策,精明的巨头们纷纷表态支持,甚至积极参与了央行组织的计划试点。“但要是全面推行,很难随便点头。”上述移动支付人士说,“谁会愿意自己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打下来的市场就这样被轻易收割了。”
它们首先是积极介入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与标准制定工作。腾讯公开了一项研究数字资产与数字货币交易的专利;而支付宝参与了法定数字货币技术和硬件研发、发行和支付通道技术工作。
暗涌之下,支付巨头们也悄然开始更多筹谋。微信正在加强对商户的掌控力,开始尝试逐渐绕过曾经和自己结盟的第三方服务商,让商户直连微信支付官方渠道,企图彻底垄断线下的收单市场;而支付宝如今已有超过70%的商户实现直连。
“这是很大的谈判资本。”一位移动支付行业的高层说。
一位接近微信支付的人士称,央行支付司一直希望推进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和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但不管是腾讯还是阿里,都希望延缓它到来的速度。然而现在,他们越发意识到,这些事情一定会到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下一场战争还会仅仅存在于两大企业巨头之间么?无论答案如何,腾讯与阿里都做好了再次上场的准备。
2023-04-18 铅笔道发布了 《又一波社区经济兴起:席卷100多个社区 订单总数超100万个》的文章
2023-04-07 铅笔道发布了 《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北京跑出“第一棒”》的文章
2023-03-20 铅笔道发布了 《制造强国征途,智能检测装备这个“扶车人”已开始率先发力》的文章
2022-11-11 铅笔道发布了 《长期主义“陪跑”式服务,声网如何构筑千亿实时互动生态》的文章
2022-11-10 铅笔道发布了 《首飞前夕,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重磅亮相珠海航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