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已突破4000亿美元,它一度让美国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殊不知,当初它跟港交所有过多次交集,但最后还是去了美国。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现场
原来,别看阿里等高层只有10%左右的股份,但由于合伙人制度,其对董事会和公司仍有绝对的控制权。当时的港交所因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导致与它擦肩而过。 而如今港交所,正将要进行20年来香港上市制度最大的变革。 若变革成功,不仅弥补了当年错失阿里的遗憾,它也能更好地拥抱像阿里一样的中国企业。 两个月前,6月16日,港交所首次公布创新板框架的文件,并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时间来征询各方意见。 日前,询问期已然结束。虽未有明确的结果,但此次港交股以“创新板”为载体进行的改革引发大家热议。 8月9日,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李小加在业绩发布会上讲话 而它对我们大陆的企业带来有什么好处?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此次港交所设立创新板,主要针对三类公司: 1、尚未有盈利的公司; 2、采用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 3、拟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 在过去,这类企业是统统都不能在香港上市的。 而未来,若企业能带上“新经济”企业的名片,就可在这一创新板上市。 对香港方而言,此举最终的目的是在于拓宽自身的资本市场以及吸引更多类型的发行人到此上市。 但目前香港方面对“新经济”的界定并不清晰。 巴曙松表示,新经济公司横跨不同行业,包括生物技术、医疗保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软件、科技等多个行业,创新板上市公司也不一定局限于个别行业。 恰巧,此类企业也是在我们大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中数量最多的。 那就来说说若改革成功能为对我们内地企业能带来什么好处吧。 港交所 当下,在中国产业变革的进程中,各个行业冒出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比如美团,滴滴,摩拜等。 尽管它们已成为各垂直细分的领军者,但还远未能符合传统交易所的盈利标准。 但若设立创新板之后,这些在早期处在烧钱阶段的公司也可获得香港上市融资的入场券,通过融得更多的资金,来更好地探索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除了美国,新加坡交易所也允许上市公司以“同股不同权”的架构申请上市,伦敦正在对此研究 顾名思义,所谓的同股同权是指公司的一股一票。 而“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票分高、低投票权两种股票。又称为AB股结构,A类股是指一股一票甚至没有投票权的。 而B类股即高投票权的股票每股有2票至10票的投票权,一般由管理层持有。 这也解释了,马云等高层为何股份虽少,但还能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对于前期资金投入比较大的企业有所帮助。比如医药企业,研发时间从开始立项到最终临床,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经过多轮融资后,创始人团队持股可能会大幅降低,有的还不到10%。 而这种机制,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有效地收回其前期投入和沉没成本。 另一方面,当创始人团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安排长远的投资和发展目标,避免单纯追求短期市值而盲目前行。 而这对那些已经符合上市财务标准的科技,但想要采取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 有了就近的上市选择渠道,就不再历经千辛万苦去美国等海外交易所上市,也适当降低了上市成本。 为提高Coach品牌在亚洲市场的知名度,本身纽交所上市的Coach也尝试在港交所进行第二上市,但并未成功 这意味已经在内地或者其他地方上市的企业,可以选择去香港二次上市。由此不仅拓宽融资渠道,还可提高自身品牌在国际的知名度。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香港可使用的融资手段极为众多,包括:配售、供股等融资方式较为灵活和便利,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再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公司会得到来自于国际机构投资者广泛和资深的研究。通过与国际投行和投资者的密切交往,为公司提供更国际化的视野和品牌效应。 综合起来看,这次改革举措在制度配合上,能与内地企业全方位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以上海张江园区为例,如果香港创新板能够顺利设立是一大福音。因其70%以上的企业都是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 尽管香港业界内对此次变革还存在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它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而新事物必然受到挫折,但都无法阻碍其发展,它必将走向强大。 而需要相信的一点是:每一次的金融制度改革,最后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也能拿到上市的入场券
“同股不同权”,让创始团队有更多自主权
过去近30年,“同股同权”被看作是香港金融市场的基本价值观。如今,试图冲破这观念,亦是一种颠覆。内地企业将可到港二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