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39240

各州、市科技局,科协,省直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建设创新型云南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省科学技术厅、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编制了《云南省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云南省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打印:李春梅                             校对:王乔忠    

 

附件

云南省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全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建设创新型云南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我省科普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云南省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

一、云南科普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普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部门联合、社会推动和公众参与,通过科普管理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全省科普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健全和完善了全省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农村科普活动扎实深入、社区科普工作卓有成效、青少年科普活动形式多样;科普宣传网络、手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全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下一步开展科普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现状与进展

十五期间,云南科普工作立足创新、着眼发展,围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在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及开展大型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使云南科普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科普设施建设逐步改善

十五期间,云南加强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以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博物馆等一批专题性科普场馆为主、以青少年科技宫等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与科普网络。同时,健全和扩展了云南科普网、“大众科学网”、“云南科普人才库”等相关科普网的平台建设。据2005年科普统计,全省建有一个省级科技馆和5个县级科技馆,年均参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标准科普画廊28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6个,其中11个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全省有110个县(市、区)科协的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云南省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由2000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380多万元,科普经费的逐年加大,优化了科普发展环境,使全省科普工作在内容、形式和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步入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轨道。

3、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云南的公众科学素养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显示,2001年和2005年云南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1%0.89%,平均上升了0.58个百分点,(全国同期为1.4%1.98%)。其中,2005年昆明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2%,与当年同期全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0.89%的比例相比高出0.83个百分点。虽然我省的公众科学素养与东部、中部省会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总体有大幅上升,处于西部中上水平,特别是昆明等部分地区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有较大提高。

4、科普作品创作进一步繁荣

十五期间,全省在推进科普作品创作、媒体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创办《云南科普》小报、开播云南科普之声科学文化之旅、举办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工作室等。拍摄制作了150部农村实用技术VCD;编印《云南农民科普知识读本》、《云南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云南树木科普趣谈》等一批科普知识教育手册或实用技术10万余册;出版发行各类科普期刊、报纸、图书累计达178850余万册();科技图书2000多万册,年增长10%。其中,《云南100科普丛书》、《学科学破迷信》、《探索宇宙的奥秘》等优秀科普作品深受社会欢迎。《奥秘》画报发行突破180万册,获得了200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提名奖,这些科普作品为进一步探索科普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经验。

5、科普示范项目创建取得突破

十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了3个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70余所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45个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和9辆科普大篷车。组织实施了科普兴农示范园科普富民示范村科普文明示范社区科普创效示范企业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等一批科普示范项目。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创建科普兴农示范园101个,科普富民示范村148个,科普文明示范社区85个,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00所,科普创效示范企业53个,涌现了昆明市五华区、大理市、宁蒗县等27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和全省100个“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了科普示范的覆盖面。

6、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局面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云南本着提高素质、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系统联合联动,相继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日、科技三下乡、中小学生专题科普旅游及各种世界主题日等具有特色的各层次、各类别的社会性、群众性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声势俱增,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7、科普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

十五期间,我省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云南科普人才数据库”,建立了各类科普专家服务团、科普志愿者、科技辅导员和各级专业技术学(协)会,省科协有直属科普事业单位7个,省级学(协)会125个;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讲座与科技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初步形成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科普作者、高校教师、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大众传媒编创人员及普通群众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专家服务团、科普巡讲团、科普进企业、科技特派员、科普宣传员等形式积极开展系列科普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1、科普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识,科普工作理念和模式还比较传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长期处于只注重对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普及,对影响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宣传较少,不利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全面了解认识。科普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还相当艰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科普战略地位、阶段性发展特点的认识与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各方面对公众理解科学内涵的了解程度存在差距,科普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加强。

2、科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普社会化运作机制不强,科普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科普人才匮乏;科普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需求不相适应,相比发达省份有一定距离。目前,县级科普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不健全;二是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基础设施、阵地缺乏;三是科普工作人员队伍不足。科普传播力度远远不够,直接影响了科普事业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3、科普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长期以来,管理部门的体制分割,造成科普资源的分散,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由于力量分散,整体效果不显著,团体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发挥不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科协团体等部门在培育开发科普资源的同时,还需通过交流、合作、共建等机制进一步整合,实现科普资源效益最大化。

4、多渠道的科普投入格局还未形成

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的投入基本依赖于政府财政,社会多元化投入渠道单一,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普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普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正常开展。全省科普投入差距较大,高的达人均2元,低的只有0.03/人,大部分为人均0.20.3元,省级也只有人均0.3元。

二、 云南科普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依靠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以科普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电及报刊等传播媒体、重大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完善科普运行机制、优化科普环境为支撑,拓展科普的渠道和形式,提升科普手段,丰富科普内容,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科普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力争到十一五末,将全省三分之一的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到2010年,使我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提高到1.5%以上,接近中部地区水平。

——加速形成包括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手机在内的五大科普传播体系、科普文化产业及科普保障等四大体系。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科技馆、科技(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到2010年,全省科普教育基地达到80家以上,并开展科普教育精品基地的认定工作。

——科普经费投入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多元科普投入机制。

——改革科普工作,建立科普工作联动机制、科普工作协作机制、科普资源共享机制、科普工作激励机制,以增强科普工作活力。

——加强科普理论的研究,鼓励科普创作,推出一批对我省科普事业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大军,科普志愿者规模达到23万人。

三、 云南“十一五”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围绕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云南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十一五”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体现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普能力建设、丰富科普活动三个方面。

(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根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要求,围绕《建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针对不同重点人群分别制定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使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明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1、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各级相关部门应制定以增强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决策为重点的培训计划,深层面了解和掌握新时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扩大相关知识范围,提高业务水平和科学思想水平,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力。

目标和任务: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与科学素养评估监测体系;把科普教育内容纳入党校培训教材,开展自学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青少年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选择性地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知识性活动、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能性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的心理卫生等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多层面、多途径、多方式的科普活动,着力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目标和任务:依托和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普与学校科技教育的融合,构建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形式。开展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重点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大手拉小手等特色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科普场馆丰富资源,建立科普场馆和学校教学课程衔接、联动的有效机制。

3、农民

大力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力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加强农村科技辅导员、科普宣传员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相结合的服务网络,积极推进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和云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建设文明家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以农技推广员、科普宣传员、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农村专兼职科普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为主体,以农校和农科院为依托,以农技站、农技协与示范基地为载体的农业科普服务平台,切实在培育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科技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及农业科技入户百名专家进农村等工程,每年培训20万以上新型农民,发展一批新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4、城镇居民及劳动人群

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科教进社区”活动主要内容,大力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

目标和任务: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到2010年,全省80%以上的城市社区要依托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建有1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1座科普画廊等设施。

(二)科普能力建设

以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好省科技馆及一批基层科普活动设施、阵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通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作品创新、科普传播能力提高,强化科普资源的开发服务与共享。

1、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原则,对已有的科技活动场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普长廊等各类科普教育场所进行分析调研,按规划分级、分批提升改造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科普设施、阵地建设。

目标和任务:全省建成1-2个标志性、专题性科技场馆、3-5家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8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具有专业科普特色的科普设施体系;推动州(市)在中心城区建设科技场馆,县(市、区)建设科普活动场所。在全省5000个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中普遍建立“一站一栏一员”。

2、科普人才培养

建立科普人才培养服务体系,重点培养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逐步形成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开设有关科普的专业和专门课程,构建科普职业化教育机制;建立科普工作的表彰和奖励机制。

目标和任务:加强科普工作者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云南科普人才数据库,培养一支2万人左右的科普专职工作者队伍;形成一支以大中专生为主体的5万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全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省师范院校设立科技教育专业。

3、科普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

加大科普创作、出版的资助力度,重点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初步建立云南科普产品资源库,探索社会化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科普制度;建立科普宣教产品展览与推广机制。

目标和任务:依托广电及通信企业建立数字科普,建立数字科普传播公共服务体系,5年内基本建成云南科普产品资源库;每年制作5--10部科技(科普)影视作品和多媒体作品。

4、科普传播能力建设

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提高科普传播能力的主要手段。各报刊、广播电视、通信、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优秀科普栏目、优秀科普作品,举办各类科普作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工作以形成云南科普文化特色。

目标和任务:推出1-2个电视和广播科普精品和亮点栏目;在“云南科技报”等报刊上设立“特色科普专栏”;实施手机“科普通”项目,提升云南科普网站的功能和影响力;培育一支以科技工作者、相关记者、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等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专业化队伍。

(三)丰富科普活动

以省级大型科普活动为引导,各系统专题活动为辅助,突出经常性活动和特色科普活动,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科普活动新格局。

1、大型科普活动

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示范性活动,使之更具特色、更具效果,成为全省性大型科普活动精品之作;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探索专业化举办科普活动模式,注重实效、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目标和任务:推进大型科普活动的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

2、专题科普活动

举办好“云南科学大讲坛”等高端科普论坛和社区科普讲坛;充分利用各系统资源,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日科普宣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明日科技之星中小学生专题科普旅游等各类有影响、有特色的专题科普活动;培育青少年校外专题科普活动;培育科技下乡品牌活动,逐步形成全省各地一地一品科普活动特色和项目。

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各类专题科普活动,使其逐步形成特色;培育青少年校外专题科普活动品牌和科技下乡等品牌项目,将“云南科学大讲坛”打造成云南创新文化的名片。

3、经常性活动

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文明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等,开展各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经常性科普活动,使我省科普宣传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活动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繁荣局面。

目标和任务:继续推进社区科普建设,充分利用各节假日开展各类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

4、特色科普活动

本着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示范效应显著的原则,启动科普示范企业、特色示范学校、科普旅游等各类特色科普活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目标和任务: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际和人才培养,开展基层科普工作方式创新,继续创建10家科普示范企业和5家科普示范商业企业。培育4--5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结合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为纽带,积极推进科普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出3--5条科普旅游示范线路。

四、 云南“十一五”科普工作主要保障措施

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分别由省、州市的科技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协会、高校、重点企业等部门分头组织实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工作,使之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

(一)深入贯彻《科普法》和《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全面推进云南科普工作法制化

《科普法》和《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是我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法制保证。全省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实施“一法一条例”方面的法制观念和科普意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在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和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中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各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好行业和领域的科普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领导组织体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健全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的功能作用,形成全省科普工作的合力。

——形成科普与科研的联动机制。在科研立项评审和课题验收过程中,加强对科普内容的考核,凡有科普宣传内容的,应积极加强科普宣传,有利于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及时传播。

——形成科普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坚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科普与旅游、科普与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云南科学技术奖中设立“科普专项奖”,建立奖励优秀的科普作品和对科普事业有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奖励表彰机制等。

(三)推动科普投入多元化、多形式工作的开展

——加大政府科普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科学技术与知识普及工作的投入,加强重点科普设施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不断加大预算安排,保障科普工作开展所需经费。加大省级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增强经费的使用效益。

——引导社会科普投入。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捐赠,可按国家及地方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重视科研与科普活动相结合。加强对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科普发展趋势、科普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带出一支研究队伍。

(四)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重视科普工作效绩评估制度的建设,建立全省公众科学素质、科普机构、科普项目和科普活动监测与评估体系,为逐步开展评估工作制定相关监督评估的政策法规和规范,形成具体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办法。研究制定高校、企业两大方面的科普工作评估标准,将科普教育列入督导和评估的范围,发挥好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在科普方面的作用,定期对高校、企业进行科普教育的专项监测与评估。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