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就可持续交通,中国真的有发言权

8746
钛媒体 App 2021-11-02 17:06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人文科技,作者 | 范正利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向可持续出行转型,就不可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已经偏离轨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方面强调坚持开放联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多边主义。中国有哪些成功经验?

显然,就可持续交通为主题的一场全球性会议选择在北京召开,表明联合国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普遍予以认可。学习“中国榜样”,分享“中国智慧”,当为本次大会多数与会国家的应有之义。

1992年联合国地球峰会上,交通运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得到承认,并写进其成果文件《21世纪议程》。十年后,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成果文件《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再次突出了交通的地位。再十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一致承认,交通运输和流动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中国举行,掀开历史新章。

早在1996年,中国就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面实施,是最早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今日中国,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

中国国家领导人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五个坚持”,来源于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新时代国家治理逻辑和创新实践,以及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下复杂世界局势的悉心观照和精准研判。

开放联动、互联互通。中国四十余年对外开放历程,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最终成为其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八年来,正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规则和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早就在身体力行地向世界阐释开放与联通的重大意义。

共同发展、公平普惠。各国“一起发展”,大家“共同富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投入”等等。其中的关键词令人耳熟能详,那是因为基于此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成为一个全球样板。

创新驱动、增强动能。中国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管理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可持续交通发展能力。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最终使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中国早已成为一个既定目标。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中国交通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追求以最少资源投入、最小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需要。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

多边主义、全球治理。中国国家领导人已不是第一次提出多边主义;2019年6月,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使得G20大阪峰会发出支持多边主义的主流声音,为国际形势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如今再次提出多边主义,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显示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视野和襟怀。

可持续交通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以及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恰逢其时。中国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可贵实践与经验,都佐证了对于2030年议程总目标终可实现的重要性——“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让全世界繁荣,让全人类富足。

中国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今取得哪些成就呢?面临的挑战又如何看待?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周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指出,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而以“五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其优先领域。

截至6月23日,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大多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中国还与19个国家签署了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

随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基础设施联通不断深化,表明“一带一路”国际互联互通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方面,铁路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凭借铁路技术和建设优势,中国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亚吉铁路、蒙内铁路、拉伊铁路、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建成通车,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扎实推进。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中吉乌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正在积极推进。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与周边国家公路联通。昆曼公路、昆明-河内-海防高速公路、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全线通车,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完工,“双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

中欧班列则累计开行超过4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上运输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此外,中国还开通泛太平洋、欧洲、泛大西洋、亚太、东南亚及南亚等集装箱航线,初步形成国际物流主通道网络,以国际海运、航空货运、铁路联运为主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时至今日,可以说中国已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交通互联互通网络,深化“一带一路”交通合作机制,以及国际物流供应链等方面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成就。

可持续发展作为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是一项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合作倡议,旨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共商、共建、共享是其推进的根本原则,这岂不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

作为世纪工程、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周期无疑是漫长的,前路无疑是曲折的,因而不免有西方媒体担心这在未来成为“烂尾工程”。但“中国经验”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的事实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赞许。其中,俄新社本月12日报道称:多年来,中国积极分享自身经验,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可持续交通,参与建设可持续公共交通网络,助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可持续交通大会上再次向世界重申,中国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事实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总设计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此前多个场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丰富内涵、目标路径等进行深刻阐述,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指明了正确方向,勾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中心由联合国支持建立,中国政府主办并设在交通运输部,目前正在积极稳妥、高效务实推动建立中心各项工作。对此有哪些期待呢?

就将要建立的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而言,尽管目前语焉不详,但我对此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也相信有关部门会尽快推进。建成“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的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中方是完全有能力有底气的。

其一,中国交通科技成就屡创辉煌。2020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的交通科技已从跟跑世界一流水平为主,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的新阶段。

一是交通超级工程举世瞩目。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公路建设技术攻克世界级难题。二是交通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国之重器”,交通运输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

其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在“十四五”规划中,一系列数字表明了政府层面对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的决心。

9月22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注意到,在2020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列表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485.2亿元,投入强度3.13%,汽车制造业1363.4亿元,投入强度1.67%。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交通运输相关领域R&D经费和投入强度仍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其三,科研机构全面布局更趋完善。10月14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官方发布《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布局建成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还布局建设了254个部级科技创新基地。

主导编制上述报告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作为行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新型科研机构。此类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并不少见,其他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等。至于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众多交通类高校,也无疑是发挥了重要的智库职能。

总之,中国具备建立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的雄厚实力。当然,我建议在今后也不要忽视一些相关问题:

在人才结构组成上,在重视科技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具有前瞻性、大局观、国际化视野,懂规划、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则应继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完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在R&D经费投入上,要科学分配,有所侧重,提高交通重点领域经费投入强度,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在研发主体联动上,由于可持续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基础研究活动三大执行主体的规模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必须加强联动、优势互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1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