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投资总监顾旻曼更喜欢大家称她“顾三小姐”,原因是这样更容易被大家记住。
港大会计和金融系毕业,5年半的投资行业经历,让她有着不符于年龄的沉稳和理性。体育投资的渊源,要追溯到“顾三小姐”来到真格基金后主导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大姨吗。这个项目使得她对健康领域有了深入观察和了解。随后,她又投了FitTime和Feel,这两个项目介于健康和体育中间。后来,她又投了野兽骑行、赛客足球和肆客体育,最终完全转入体育领域这一潜力市场。
顾旻曼认为,体育产业是消费升级后新中产带来的机会,“如果大家都是很屌丝的状态,肯定没办法真正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而更多像是观众。”
在顾旻曼看来,除了政策红利,体育还撞上了两个风口——大健康和内容,这使体育行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出发点是,体育、运动、健康是关联的几个大领域,也是消费升级利好的行业。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寻找到最优秀的创业者,支持和信任他们的创业事业。”
野兽骑行的创始人李刚这样评价顾旻曼:“她是个不添乱、始终支持创业者的好投资人。”
以下是顾旻曼在接受懒熊体育专访时,谈到的对体育产业创投的看法和真格基金的投资逻辑,当然,她也顺手点评了野兽骑行、赛客足球、肆客足球,FitTime等投资项目。
体育板块已经进入行业爆发的资本周期
我觉得体育更多是消费升级之后新中产带来的一个机会。如果大家都非常屌丝的一个状态,你没有办法参与到体育项目里来。你发现我投的几个项目,全都是自己参与的。
原来特别年轻的时候,对运动、对身体的改善、对愉悦程度没有感知;到了一定阶段,你会发现运动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体育产业会在这个时间点爆发的原因,因为运动到了一个对健康有比较明确指向的程度。
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体育可能撞上两个风口——一个是大健康,另外一个是内容;再有就是政策红利。
资本对体育的影响,分两方面,一方面资本寒冬使行业回归理性;另一方面资本快速进入时可以教育市场。
现在的市场,一方面对比之前是寒冬,另外一方面是回归理性。对体育创业者来讲,有“误杀”的人,比如特别好的人,你原来拿两倍的钱,现在只能拿原来80%的钱。但是我觉得,好的人还是可以拿到钱。
从过去所有的经验里看,在资本快速进入的时候,有一部分肯定是被浪费掉的;但这个也是市场教育,让更多好的人看到机会,能进来。直白些讲,其实对创业者来说,你管他呢,你拿了钱先做,即使到时候做不成,反正也是投资人愿意承担的风险。
资本快速进入时,肯定会有一些非理性的存在。我做投资五年,会发现其实每个阶段、每个主题都是这样的:比如说2011年、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再有一段时间是社交的爆火,跟陌陌相关的公司都能拿到钱;2014年的O2O;现在又是企业级服务、B2B这样的势头,这就是资本的规律。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通常来讲行业爆发的资本周期会持续一年左右。大家会有3-6个月的时间,集中拿到钱;接下来再跑6-12个月,基本上格局就差不多了。从最开始有那么一两家拿到钱,到一批拿到钱、开始疯狂砸,之后市场上有一些非常唱好和唱衰的项目,到最后这个主题完全没人投。通常这样的阶段需要12-18个月。
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谁跑出来了、谁挂了。当然还会有一些胶着的状态:有的人做的不错,最后会合并;有些人做到一半就转型了,都会有。
体育这个板块,2014年下半年还没有那么热,更多是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的。可能身在其中感触更深,我觉得在这个大主题里面,现在有一拨已经差不多了,比如说偏工具类型的跑步社区,格局已经接近了。
▲野兽骑行创始人李刚
体育项目的前景方向:参与、内容和交易
体育这个大方向里,我个人比较看好可以让用户真正参与进来的类型。我觉得这个能够延伸更多,不光是一个内容的消费,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链条,这样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好这个事情。
现在最热的主题是内容,大家疯狂买IP、版权这些东西。但体育这个产业,跟其他产业有一点不一样,它的管制或者说政策面的影响,可能会比其他行业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讲,非常要紧的是,怎样用一个市场化的手段去做。我之前跟做体育的朋友聊过,做体育内容相关的,资本的掌控力和操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事情,小创业者是没有的。
交易方面,涉及到“体育消费人群”的问题。客观来讲,真会在体育里面消费的人,肯定是人群基数的少数,它不像电商购物那么具有普世性。所以我的一个观点是,体育是相对少数人群的行业,所以它非常迅速,当你积累核心的用户后,面临的就是交易环节。
交易方面,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切电商,卖体育户外用品,这是非常大的板块。因为之前拿到一些数据,我知道一天全国的线上GMV大概多少,发现户外运动相关的消费非常大。
另一种方式,是从交易深入到“完成”。比如健身,从看一个视频,到真正有教练带你练,到最终目标是瘦下来或健康,这是他最后要的结果。
这就等于两条线,一条横向的电商,就是导流,比较轻;另一条就是纵向的,把自己的服务、品牌、交易,完全做进去。比如野兽骑行这个项目,它做完骑行社区,做了码表,未来还会做整车,这是一个闭环。就是说你要有一个社区,大家可能跟你一块骑,去哪儿骑、用什么来骑,所有东西都在里面,这个品牌也是它的。
我觉得体育电商这条路可以探索出来,因为我们还投了一个项目叫小红书。它跟体育不相关,是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但它是我们的明星项目之一,是一个中产阶级女性分享和发现的社区。我觉得有可能涉及在体育领域做一个垂直电商的逻辑。
体育社区垂直电商,我觉得新兴的运动品牌是有机会的。尤其是跟着体育赛事植入和赞助起来、或比如跟着瑜伽这个运动起来的,在新兴人群里面形成了它的品牌影响力,这也是巨大的机会。某种意义上,国内的贵人鸟、特步等等,品牌形象已经老了,它没有办法做这个事情。
传统体育和互联网体育相互调整适应
传统行业的人用互联网方法做产品,会有很多的坑,再聪明的人也会有。互联网的人进入传统行业也有问题,最开始非常浅,非常表面,慢慢做深,做到交易,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
FitTime创始人董煜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从人的维度来讲,做传统的人,不管他年龄是不是大,一定要是能够把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放下的,是真正能去理解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的一个人。做互联网的人,也要根据这个市场的特征,来探索出来真正的一套方案。如果要把单纯流量的生意变成交易的事情,这个人的属性会发生一个变化,如果说那个人的属性没有办法往那个方向做真正的质变和迁移,这个事成不了。
体育行业还有一个特殊性,从移动互联网角度来讲,体育是一个慢反馈的东西,而互联网本身是瞬时反馈的。你买一个东西,两天后收到东西;你玩一个游戏,打完通关,收到一个游戏币或花掉一个钱,这都是瞬时反馈。但体育这种东西,比如踢足球或健身,你看到的效果是相对渐进、缓慢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你很难说真的归因到当时给你提供的产品或者个人。它和教育及医疗行业很像,都是慢反馈的。
我觉得体育是一个介于教育和医疗之间的行业。体育能通过运动分泌多巴胺,但快乐的程度,其实是不如打游戏那么完全娱乐的。就像教育,更多是效果导向和给你足够强的驱动力。医疗这个领域呢,其实更多是逆向的导向,比如你生病需要治疗,但很少有人平时真的特别注意保养,除了老年人。体育也是如此,无论塑形还是减肥,都是从社会和收益的角度给你正向反馈,你要投入比较多的、真正的参与和努力,才能见到效果。
相对于互联网,传统行业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东西都靠运营来堆。他没有产品和能把一套东西固化下来的逻辑框架,很难形成除了品牌之外真正的网络效应。怎么使用互联网,来让它更高效、能够固化,这是他们可以探索的东西。
真格基金的投资哲学:看人第一
真格这边不太要求对投资人划分行业。因为我们主要做早期,很多创业者会经常换方向,我们看人是最主要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个人兴趣,每个人会有几个领域是比较喜欢和长期关注的。但我们不会说“这个谁看、或者那个谁看”这样的方式。我在这边也是一种巧合——刚好体育相关的几个项目都是我投的,并不是因为分给我。
真格不会根据市场风口或政策利好来投项目。我知道很多同行会受到资本周期的影响,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可避免。但我们不会,比如我们投FitTime时,46号文件都还没出来,我们更多是觉得这个人好,这个大方向好,我们就愿意试。中后期才会更多看项目、数据什么的,否则早期投资就用机器去做了。我们会有一些比较加分的项目,但肯定不会说这是个充分条件。
我们不会着重看任何一个方向,这里面有一个挺重要的逻辑。任何一个行业和任何一个主题,只要它最后能出来大的项目,就说明这个行业的机会慢慢被消解了。如果说你想做一家真正长久的基金,你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超越时代和超越主题的投资框架。没有那个东西,你是做不长的。还有一个问题,你赌对了一个行业,但赌错了其中的项目,你就完了。我们基本上会尽量克制自己做行业研究,或垂直投一个行业、赌一个行业的这种欲望。
做细分领域行业调查,确实不是我们的风格。我们完全有research的能力,但这对我们做好投资决策和投后服务帮助更大,我们做research更多是给我们投的项目看,现在市场上有什么真正的信息。但我们不会用这个东西来左右自己的判断。我觉得每个基金都要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可能大家觉得真格这样是乱投,但说实话,我们的业绩做的非常好。
从体育大方向来讲,我可能会关注一个人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差异性。这是我个人投资的一个偏好,我喜欢投真正有创造力、比较创新的项目,我不很喜欢跟别人做差不多的。一方面成功率很低:我经历过很多主题周期了,我知道有些领域如果已有比较成功的项目,重新做一个类似的事情很难。说实话人家也不比你差,资本上比你强势,真的没有道理你来赢。这种项目应该避开。另外一方面,跟我个人的价值观不是很符合。像我投的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是市面上有别的东西我就照做一个。
我判断优秀的创业者,有三个标准:一、学习能力要非常强,能迅速吸收外面一些反馈,可以自我调整。二、我们看重这个人是不是有号召力。有的人你跟他聊,会发现他的能量感非常强,特别有劲,很能影响别人。你能够想象到,他会招到很好的人。三、要有一个基因,不能投机,不能说我为了一个很功利性的目标去创业。
我投的这几个体育项目创始人,都是觉得他一辈子都会做这件事。比如FitTime两位创始人,他们练成那个样子,自己相当于是半专业健身的。还有赛客足球创始人,他是我的校友,他踢了十几、二十年的足球,从北大校队、港大校队,在美国也踢球。他就是喜欢踢足球的人,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了、给大家有个交代之后,他跳出来做足球。这种人,我觉得资本市场的起伏不会影响他。
再比如野兽骑行的李刚,就是典型能够快速成长转型的。我认识他两三年了,他做第一个项目时失败了;后来做快按钮被360收购。我对他有持续的观察。我当时投他,是因为快按钮这个项目,我们觉得人行,再看他做什么。他属于每次创业经历后,成长和变化都极其敏感的人,这非常重要。
在所有的成功案例中,都能看到创业者有这样的特征,能够迅速自我调整。有的人会非常抗拒自己内心的失败或是外面的冲击,有的人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做错了。我觉得创业者要有学习和分析能力。
颜强属于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一方面他的起点已经挺高了,另一方面,他的机会成本也挺高的。一世英明却把项目做毁了,对他来讲,这也是最大的危机。此外,他有一个合伙人,跟颜强是非常好的互补。他更多是管团队和运营,干脏活累活。这个合伙人是非常扎实的人,而且在资本市场有成绩,所以我觉得他们这样的搭配,让我更加放心。
▲肆客体育创始人颜强
投资人是在搭创业者的顺风车
我们不会去引导创业者,强加给他我们的意愿。最开始聊的时候,我们就会看他为什么选这个。有时候看上去比较累、比较小的一个方向,往往也是小创业者能做起来的一个东西。看上去很热、很对的事情,还轮得到你吗?其实轮不到你。
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好,也要看他对自己要扎根的这个行业,是不是理解够深。投了他之后,你让他把握大方向,再在你能帮他的地方帮他。如果一聊,发现这个行业,他完全不懂。作为一个投资人,我的了解和看法,比他要准确得多,那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人,他功课都没有做。
有些事情,比如PR、融资怎么做、内部管理、财务法务怎么样招人,这些事情你要我们协助一下。但业务方向肯定是你来把握的。我要是能把握你的业务方向,我就不投你了。我们相信创业者,如果一个好的人,他自己找到的方向和机会,会比我们说给他听的更靠谱。
我有一个观点,投资人最多是二流的创业者。所有投资人,即使是最专业的,也没人敢说他是最大牛级别的创业者。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投资人当年创过业,他可能是CFO,也有可能做了一个不错的小公司,然后卖掉了,但他永远不可能做个谷歌或Facebook。你说李彦宏和周鸿祎,他们会自己做一个投资机构吗?他不会的。所以基于这样对自我的认知,你就知道作为一个投资人,要做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投资人能给创业者的帮助,就是他作为一个新手,还没有特别系统性打法的时候,扶他一把。
投资人是在搭创业者的顺风车,而不是在调教一个创业者,创业者是调教不出来的,这是我的观点。说实话,没见过任何一个好的创业者说,我当年是被这个投资人教出来的。
真格的方式,就是我们管得并不太多。我们速度非常快,投前和投决都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看重创业者的背景调查。之后的沟通也不会很多。在天使轮跟A轮中间的这个阶段,我可能会一两周和他们有一次沟通。A轮之后的项目,他自己过了“保姆期”,有时反而是我向他们学习经验。差不多就是一个月做一两次沟通,三个月做一次数据的收集,包括财务和业务上的。
我一般和创业者不太聊真正业务细节的东西,我觉得投资人给他的东西,更多是在市场上看到什么新的想法,有靠谱的人介绍给他,让他感知一下。我不会轻易告诉他,你这个东西是错的,我有个想法是对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有这样的自信,因为你压根都没做过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