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已在通信、交通、金融等众多领域强劲发展,当下农业这个最基础的行业也已经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在互联网助推下,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农村金融等发展迅速,新变化不断涌现,农业迎来发展机遇。“互联网+”与农副产品,一个现代一个传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互联网与农产品逐渐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互联网+农副产品”到底要怎么加?下面鹿豹座平台小编就我国农产品的现状来分析一下。
传统“农民生意”怪象
我国农产品行业是最为“传统”的行业之一,呈现出与地理地域相关的怪象:越是偏远的地方,环境越好,产品质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农民因此越穷;而越是在大城市,环境越糟糕,产品越贵,但恰恰没有很好的质量保障。传统的农产品行业呈现两大现状,阻滞了“农民生意”的发展:
1.农产品缺少品牌化。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新疆大枣,这些都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品牌,不是独立的企业品牌。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农产品还处在售卖原材料的阶段,没有品牌、没有包装、没有分级,能跑量但卖不出价,生产者不懂品牌,就是懂也办不到。
2.农产品附加值低。白酒、保健品、化妆品等是我们见到最多的广告,白酒毛利80%以上,卖100赚80,一件ZARA的衣服动辄千元,成本不过一两百,一个爱马仕包包10万块,成本不过两千块,这些产品有足够的溢价能力,才可能赚得衣钵满满去烧广告。相比之下,农产品缺乏广告性,溢价能力不足。
农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和新思维的碰撞。高端营销推广平台鹿豹座聚焦现代农业,致力于用互联网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农产品自身特质:
1.营销成本低。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为农人们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他们多花点时间、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以此推销产品便得心应手。
2.故事性强。几乎每种农产品都有独特的地理条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同样孕育一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条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产品知识、历史典故等都可以把农产品包装的独一无二,结合社会化媒体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内形成病毒传播。
3.供应链体系简易。“二维码”也就在这两年被大众使用,这是在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追溯系统“。手机扫描后可以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保质日期甚至成分等一应俱全,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
“互联网+”农产品玩颠覆
目前“互联网+农副产品”可借鉴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1.平台化道路。在地方建立农产品特色馆,作为一个独特的分销平台,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体系的聚合力,集合了当地千余家小卖家共谋发展。为千余家松散且不标准不专业的小卖家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对上游货源进行统一整合并拟定采购标准,由该平台专业团队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遂昌模式更像是一个区域化的ShoppingMall,他们是一个服务商,售卖的是“标准化”。
2.资源整合道路。在政府支持和推动下,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结合当地实情主打地方特产,依托在网店进行销售。并招募年轻销售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微营销培训,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免费的社会化媒体推销农产品,而“网店”更大的价值在于交易。
3.品牌化道路。农产品进行品牌化运作,并结合地方特色取一个好记上口的品牌名,并直接进驻旗舰店,以专业的第三方主体进行运营,呈现商品品牌,其主要魅力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诸多标准化尝试。
鹿豹座小编认为,虽然“互联网+”并不能直接改变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但只要遵循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规律,“互联网+农副产品”必将是对“农民生意”的思维救赎,前景可期。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