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诡异的新闻。“女博士被骗85万 称泡实验室10年不看朋友圈”(1月15日《广州日报》)。周一上班一大早,门户网站、社交网络,到处都可见这条热闻刷屏。
当然这不是说新闻事件本身,有多么曲折离奇,匪夷所思,超乎想象。反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倒主要是因为不够新。骗局不高明也不新颖,就是多年前最套路的电信诈骗:伪装公检法等公职特别是司法人员,谎称你是涉嫌洗钱等金融犯罪的嫌疑人或受害人,发个伪造的甚至错漏百出的调查令或拘捕令。
如果你第一反应,是看到“司法鲜章”就蒙圈晕菜,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诈即中,一击必杀。那后面的,基本可以连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套路模板剧本都省了。让干啥干啥,比亲生的还听话,有些纯真得可爱的老头老太,因太过殷勤配合,搞得骗子最后手足无措,骗无可骗甚至差点崩溃的都不在少数。
如果把电信诈骗,也视为创意度、技术力和产品线,都不断升级进化衍生丰富的互联网产品,那这种简单的需高度互动主动配合式简单的电话遥控诈骗,相比现在真伪扫码、木马链接等“千里之外取你钱财”的防不胜防黑科技N.0版本,只能是和重金求子、酒托婚托等一起算作前网络时代心理攻防式远古骗术。
换言之,都是前人玩剩下的滥大街玩意儿,新闻曝光度,套路普及度和线下识破率奇高,成功率畸低。只要有基本新闻阅历和社会经历,都不会上当,听筒传出蹩脚普通话宣读拘捕令时,就可当骚扰电话挂了,也就没后文了。
所以,这个新闻诡异点就在这,不该成功的低幼版骗术,竟在移动互联时代离奇成功,且斩获颇丰,白捡近百万;接着则是更强烈反差对比:骗术低幼入门级,而受骗者从职业看应属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所谓三高人群。女博士被小骗子诓,高知被低幼耍得团团转,这是看点;而博士一句“泡在实验室10年从不看朋友圈”更是瞬间刷屏。
这也是最讽刺之处:一句不刷朋友圈,如今刷爆朋友圈。疯狂“刷屏”之势里,或正含此种骗术能否立脚的根本。“大家也别攻击她,可恶的是骗子,不是被骗的人。”这是一转载的门户后被点赞近两万的跟帖之首。诈骗案,不先指责诈骗犯,反先贴心呼吁别嘲讽受害者,本就够诡异。
不怪大家如此谨小慎微,怕伤了受害者感情。就如从舆情判断,特别点明“女博士”似也有“女司机”之意。先呼吁别群嘲,这个预设前提,也是将之作为需特殊保护的人群单独列出的。司法方面对电信诈骗的层层加码,以及持续发力,这自不待言。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少也当提到和财产保护的同等力度,也不用赘述。
这里单说说个体防骗综合质素的自我提升努力。轻佻一句可怜人的可恨处,自然解恨,却不解决问题。在一些极端传播事件中,有评论敏锐点出过“新闻易感”的概念,专指那些感动点和兴趣点极低,大事小情,风吹草动都能轻易感动激动,甚至被激怒,易被诱导又轻易健忘。这种易感人群,是某些网络失控甚至暴力的“人肉”和“键盘”主力。
之所以一点就着,一碰就炸,表面是情绪化作祟,深层是不会独立思考也缺乏足够见识的结果。而被骗博士,则是另一种极端,非但不易感易受,甚至完全资讯绝缘,还主动拥抱这种信息孤岛状态,视一切外在讯息内容外联媒介手段都是对本职工作的无谓干扰和延误。不能说易感和绝缘,哪一种对社会或对自身更有害,但显然都是非自然非健康状态。
理论上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当今时代,特别还是作为高校科研等高知人群,主动选择屏蔽外界讯息,将新闻在内的最新社会化信息当作不必要的接受负担。个体选择无可厚非,但作为职业人社会人,长期如此生存,或也是单位和家庭的部分失职。
长期信息真空下的生活,并非有益也非仅止于破财小灾,骗钱或真要算不幸中万幸。盲信盲从,不正是信息饥渴的表现?平时不吃饱,长期营养不良,关键时刻人家喂啥,你都将丧失辨识能力甚至意愿,只会甘之若饴,甚至如截图中受害人还对着施害者千恩万谢。这图景光是想想都非常危险,让人心惊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