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

5902
网易科技 2018-03-13 13:01 抢发第一评

(原标题:融资8.66亿美金后,张颖对话戴威,那些你们最想知道的事他都回答了 )

今日,共享单车平台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本轮融资采取股权与债权并行的融资方式,由阿里巴巴领投。

ofo小黄车创始人兼CEO戴威表示:“当前,以ofo为首的共享单车行业已由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共享单车领域最具运营经验的公司,ofo将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通过技术革新和高效运维继续引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

经纬中国与ofo相识于2016年,也是那个时候有了“戴威被关在经纬办公室不让走”的江湖传闻,而事实上当事人将这个经过描述为相谈甚欢互相打动。彼时经纬领投了B轮,又在后续的C轮和D轮持续加码。

在不久前,张颖和戴威基于《燃点》这部即将在今年上映的院线纪录片曾有过一次对话(点击此处了解中国首部院线创业纪录片《燃点》前情)。我们觉得颇有意思就记录了下来,也从未在此前发布过这篇内容。今天这个时间点发出这篇文章,读来或许颇有一些“明白感”,也许可以让你理解一切是为什么发生,又有可能走向哪里。

一个当下发生的动态事实,是我们借以观察的契机,也是这个对话得以发生的起点。在此前,这个“对话系列”已经做了三期,依照时间发生的顺序分别是《张颖对话米雯娟:为什么是VIPKID?》、《头条投资Live.me,傅盛张颖对话:空杯与进化 》以及《融资8.18亿美金后,张颖对话杨浩涌:让时间解决一切,包括对手》。以节点作为起点,以投资人 / 访问者的双重身份切换去做探索,在某个节点上去做横向和纵向的切割——这个系列,试图从事件出发,记录和回溯关键选择以及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以下,Enjoy: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ofo戴威

张颖:随着一轮一轮的融资,有人说资本是在助力,也有人说资本是在绑架。拿到这笔融资,从今天往前看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戴威:那我觉得分三点讲吧。第一点是比较直接的,就是全球化。共享单车的服务对用户来说足够方便,对社会来说能够解决拥堵的问题,对环境来说能够减少碳排放。它是一个好事,我们希望全世界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在全球化我们肯定是大量投入。

第二点是物联网。之前二十年,全球是在互联网化;最近七年,全球是在移动互联网化——但总的来说,还是互联网这个层面的事情。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这个世界是物联网的时代。汽车,哪怕桌子椅子,所有的东西、物品被连接起来,这就是物联网。

我觉得这是未来二十年的大趋势,这个趋势会被共享单车引领。第一次有千万量级的设备被连接到了互联网上,在此之前小米电视的一年出货量也就比如说四百万台、五百万台。而跟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的自行车,现在做到这种千万量级甚至以后上亿量级,未来会发展起来。

所有我们想到的东西都可能被物联网连接起来,这是我们非常激动的事情,也会投入大量人去做研发技术的突破,怎么去管理千万个东西,在线管理。以前没有公司做到过这个量级的管理,不管是google腾讯阿里,真正要做到管理几千万个东西(很难),这个我们会投大量资金研发。

第三点,是关于共享经济这个模式的方面。我觉得之前很多东西是讲私有化,拥有多少物品作为目标或者财富象征。未来我觉得世界要走向一个更高效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的是综合效率的提升。原本一人买一辆自行车,一辆车一天可能两分钟都骑不到,那共享单车是把这个效率提升了,十几个人用一辆车,一天用上百分钟。

其实共享经济跟分享经济,我自己理解还是不同。像Uber、Airbnb,我把它定义为分享经济。因为是我的东西借给你用一段时间,比如房子车子。但是共享经济纯粹是我们share,不是说我的车给你用。

我觉得共享经济是分享经济的下一个阶段,现在可以看到Airbnb、滴滴、Uber这些平台上有专门(做)B2C的,就是专门的二房东、专门的的租车公司。因为从C2C到B2C、分享到共享这是趋势,它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我觉得未来世界可能五十年一百年来看,共享经济会从广度和深度上更多影响人们的生活。共享经济这一波浪潮,也是由共享单车引领的。最近也有很多调侃,共享厕所什么的。我觉得共享经济这个趋势是会引领全球未来五十年、一百年的发展,我们非常激动这是从单车开始。所以我觉得这个全球化、然后IOT的物联网技术、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都是我们会投入去做的。

张颖:很多人第一次创业的时候,都有梦想说要做成一个影响世界的公司,今天来看你确实做到了。在全世界的创业公司里来看,这种体量、能融这么多钱、能触摸到这样的刚需、能有这样国际化的机会、能有影响这么多人的机会,真的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比中六合彩还难。这种机会你碰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张颖:因为我一路走来,我的经历就不像你这样子,二三流的小学中学大学,唯一一个名校学历是西北大学读了一个硕士,2008年成立经纬。哪怕在2012年,我都没有想到经纬会变成今天这样子一个投资机构,有这样的成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到这一点自己还是有很多感触跟很多不可思议,所以想到这一点,就把这个问题同时扔回给你。

戴威:我觉得很重要的改变出现在大学期间,北大七年可能具体学校、知识这些都可以不看。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知道理想,包括本科毕业我本来报研究生,但是我选择去青海支教一年。我就觉得我们应该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同时了解社会。在北大七年,北大的老师、北大的历史文化、北大的氛围,我们谈论的都是怎么改变这个世界,怎么推动世界进步。

这七年的时间,让我一直认为应该去做改变世界的事情。所以想名字的时候,选择把ofo这三个字母放在一起,我觉得它像一辆自行车——这是全世界人都能够理解的,一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一个自行车。这是一个中国原创的,并且为全世界人去提供便捷服务的公司。所以这是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有这样的一个理想。

到现在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整个创业过程。之前也有人问我有没有想过公司会做到今天(这个体量),我说我真想过,并且我觉得还没到我想到的那个样子,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我本来觉得今天此时此刻ofo的规模,在之前的设想里可能需要比如说八年、十年,但是我之前想过就是这样子的。

现在因为有了资本投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我们更快实现了。但是这个画面、今天此时此刻的状态,我们一点都不意外,就是我们往理想过程中的一步而已,就是现在的样子。

张颖:有次媒体采访程维,他身边的人评价说他有一种合并梦想的本事。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也说过——戴威的身上也有这种魔性,能聚拢一帮牛人。你听到这个评价,最直接最直觉的回复会是什么?

戴威: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真诚的人,“以后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子”,我会坦诚地去跟一些比较牛的人沟通交流。比如说我可能是想挖他,但是我会先交朋友、找感觉。如果,我觉得这个人想法上、文化上跟ofo是比较一致的话,基本上这个人最后就都来了,我们都能打动他。

很多时候,我们跟摩拜一起抢(同一个)人,比如说数据、供应链、海外负责人。最近七八次,我们跟摩拜同时去争取,最后(候选人)都选择了我们。我感觉我的方法就是真诚的交流,把我们做这个事情的初心分享出来,看是不是能够大家找到一起为未来奋斗的方向。

张颖:你觉得这种性格是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子的吗?还是随着ofo成立之后,越来越被磨砺出来的?或者这么说,本来你性格就是这样子,然后通过磨砺、经历、恶战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能凝聚人吸引人?

戴威:我觉得分两点看,首先天生上来讲我就是这样的人。创业之前我也经历过一些比较困难的时刻,比如说北大学生会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时候,我不是体系内的人。但我非常有理想,非常希望带来一些改变,我就跟每一个投票的人去聊。最终我赢了一票,成了十几年来第一个直接(从外部)选上来的人,那个时候我就是靠真诚地沟通。

创业之后,我觉得经历了更多激烈的竞争,然后在方法上相对更成熟一些,就是要找到最好的人——但是我觉得这种初心、这种真诚是一直不变的。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ofo小黄车进入俄罗斯红场

张颖:我在跟你过去打交道的过程中,整体还是觉得你很nice,哪怕你不认可的、哪怕你非常讨厌的,你还会克制压抑住不展示出来。实际上随着这种一场一场的恶战、公司变得越来越大、各种各样人际关系、要处理员工、打交道、每次融资的复杂性,如果别人知道里面的细节都要疯掉。你觉得你今天的待人处事风格和状态有所改变吗?你在这方面的一些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转变、提升、纠结?

戴威:对,这个是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比较nice的人,但是我觉得已经比以前直接多了,原来可能更加不好意思说。

去年8月份公司招到第一个70后员工的时候,感觉跟这么大年龄的人相处很不自然。但是现在公司(员工)年龄非常多样化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都有,很多事情我们是直接沟通,觉得做得不好的该淘汰就淘汰——我觉得这是创业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直接沟通、不要怕得罪人,因为我们要坚持做对的事情。

最近听到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叫“大慈若恶”。有时候你觉得给他一些机会试一试,这种看起来所谓比较善良比较nice(的做法)。其实你害了这个人也害了公司,这是我创业以来最大的调整和变化。

张颖:那我顺藤摸瓜问一下,你说的这种性格变化,给我一个例子。

戴威:确实我之前是太不想这方面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最早开始做融资的时候,条款也都不砍。当时就觉得“投资人都投钱了,太感谢了,还谈什么条款”——其实这是对公司不负责任,或者太弱势了,就是不好意思去争,不好意思去要一些东西。后来融资,我们在一些对公司有益的,或者对员工的维护,是非常坚持的。

张颖:确实是要为公司利益去博弈。下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每天都很忙,周围都是一大堆的人,真正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独处的时间不多。我一直是认为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有自己独处自己思考的空间。不说过去不说未来,你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工作上最大的焦虑是什么?

戴威:第一点,是我现在对用户体验的焦虑。早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大,对于用户体验也就是说产品的耐用性,或者说骑行舒适度(有牺牲)。其实我们早期是非常关注这个事情的,但是因为竞争导致今年上半年松懈了,这也是我内心里面难受的点,现在在努力改过来。我们是做骑行的,公司前一百个员工可能都能够每天骑一百公里这种,怎么能车不好骑呢?这个是我不能接受的,这是我最焦虑的第一点。

我们现在在想办法把已经投放的车辆优化,包括换成电子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用户体验。然后看一些不好骑的车为什么不好骑,哪一些关键零部件,我们把它改完,它就能够变得好骑了,这是第一个焦虑吧。

第二个,公司发展业务规模扩大比较快,这个过程中从组织管理制度各方面是我觉得比较跟不上现在的(规模)。举个例子,好比说公司成立两年还是在婴儿期,但是我们很多业务规模已经到了青年期了。好比说一个两岁的小孩,已经长到1米5了,体重已经一百斤了,但是还是只有两岁。

我们怎么能够去把这样的公司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各方面的问题尽快跟上。我觉得跟不上是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尽快地在尽量短的时间多想这个gap,这是我第二个焦虑的事情。

第三个,我觉得还是跟人有关。我觉得我们心态其实非常open,我们从滴滴、阿里、腾讯、亚马逊这些比较成熟的公司招了很多很优秀的人,不是因为他资历优秀,而是确实我们觉得是high-potential talent。但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公司,很多人最近两个月才入职,我们怎么让这么多人融入到ofo的文化理解当中去,形成一个思想意识层面彻底的这种自信,而不仅仅是talent?

要敢于去找到行业里最牛的人,敢于去找到比自己强的人,要学会合并梦想。把大家个人的成功跟整个组织的成功,合并起来。让这些牛人形成化学反应,我们一起为了组织,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一起努力。

去年10月份我们全公司只有两百多人,现在我们有三千多人,一年内增加了十倍多的人,原来的文化会受到稀释和冲击。怎么样让我们所有新来的人不忘初心,知道公司从哪里来,去到哪里,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三件事情,是如果我躺在床上会去不断想的。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ofo X Rihanna

张颖:我看过你的采访,说你对数字非常敏感,对时间跟数据都记忆得非常准确跟清晰。那这里,我要你给我三个数字,这三个你很介意的数字是跟工作相关的,尽量深奥点,让别人猜不出来。这几个数字你不用做任何解释,你也不要告诉我,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把它们记录下来留着,然后你过一段时间回味下这篇文章,看看有什么感触?

戴威:106322,14214,17321。

张颖:在其他国家其他城市这个共享单车,它展示的这种方法、使用习惯,又会跟中国截然不同。在有些地方,比如米兰,是要通过App找这些单车,而不是(在中国因为)这种大型的(铺设)数量不用再找,你放眼望去都是单车。这对团队还是蛮有挑战的,几十个城市几十个国家,这个真的是风险跟机遇共存,你是怎么理解呢?

戴威:确实是,但是我觉得任何组织想要去服务更多的人,他必须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不断组织升级、人才升级、方法技术升级,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觉得这是绕不过去的,这必须是团队一起去努力的。

张颖:我想到对我来说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我记得当初肖敏觉得要做(ofo)这个案子,当时其实我们对竞争对手的CEO了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从大公司出来,他的年龄性格,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了解。反观经纬很多年的经验,我是非常反对单纯基于“90后”这个标签去投资大学生跟年轻人的。之前几年有过90后投资风潮,回过头来看鼓吹这股风潮的几乎是血本无归。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应该要投大公司出来的,有相关经验的人。但是(ofo)这件事情上,当时我跟肖敏有聊过。分析了人这个因素之后,我说我坚决还是相信年轻人,既然他们摸到了一个刚需,又有数据的支持。在这个点我选择去相信一个年轻团队,年轻创始人,北大学生会出来这样一个人的成长,远大于一个四十多岁职业经理人。另外跟你交流,感觉你还是一个非常深思熟虑跟成熟的,不是非常浮躁,不是只聊技术梦想,而不能认认真真做事(的人)。这有可能打动了我吧,大概是这样子。当时讲这个东西,更多是直觉,因为我投资做到今天,90%的成功都来自于直觉对人的判断。我解释不出来为什么,但是我对跟肖敏这一段话还是非常记忆犹新的,我跟你说这段话你有什么反应吗?

戴威:这个我第一次知道,还是非常感谢。确实去年经纬投我们的时候,我还没有毕业,在读研究生,也确实(面对过)很多的质疑。当时我不知道会有这么一段对话,(你愿意)去相信年轻人我还是非常感谢。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2017年8月,ofo成员完成青海湖环湖骑行

张颖:再问你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觉得你可以跟几个真正的,有可能是你的创始人们,有可能就是你大学的好朋友,出国做一次真正放松式的骑行。或者我说服了你加入我们经纬出行去看世界,比如每年5~8次出行当中的一次。如果能做到这个,前提是你对团队的把控、你对业务的信心,能出去花个五到八天这样的时间彻底放松,调整一下。你觉得达到什么前提下可以出去,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件事呢?

戴威:我自己可能感觉三到六个月时间吧,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还是需要基于团队,组织,我们有了足够好的人在各个岗位上,大家能够互相协调配合解决事情,不用所有事情到我这里来拍板推动,整个组织能够自己良好运转。

张颖:ofo在跟对手激烈竞争过程中,从校园出来其实是在追赶,到今天你做到绝对的领先者。你觉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决策是什么,我只需要关健词不需要长篇解释。

戴威:走出校园;铺量;碾压式融资;敢于去找到行业里最牛的人。

张颖:我认真问你,这个市场能在ofo和摩拜都存在的前提下,(两家)都能独立做到收入跟利润的大爆发,对等你们的估值吗?

戴威: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这是一个B2C模式的商业。就好比说肯德基和麦当劳两个品牌,两个公司做快餐,竞争也很激烈,但是都有很好的收入和利润。或者比如说汽车,奔驰宝马收入跟利润都很好。

张颖:所以说我们之前看到的补贴,凶悍投放都只是一个阶段。

戴威:对,市场早期要吸引更多用户来用车,哪怕没有竞争我们也会这么做,也会大规模搞promotion吸引用户进来,因为还在快速增长的阶段。有些模式是双边拉动,供给不在自己手里;但ofo这种模式车子是我们的,对手车增加一辆我不会减少一辆,我有多少车就有多少收入。

融资后ofo戴威回应张颖: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ofo创始人团队,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巳丁、杨品杰、于信、薛鼎、戴威

张颖:再聊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对很多早期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可借鉴和参考的。就是2015年你从环青海湖项目转型到ofo,2015年5月12号那个节点,你跟张巳丁加上薛鼎他们坚决在那天想清楚了要转型。其实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没有勇气去转型是常态,很多人就这么死耗着;然后精力激情被磨灭,就再也无法去转型。你怎么做到那个转型,那么坚决,是什么促成了这个事情的发生,能不能把那一两天或者那周的心路和历程稍微解释一下?

戴威:OK,我分两点讲,第一点是客观描述那段时间的状态以及思考,就是我们其实在转型前已经试了四五个方向,包括骑行旅游,包括高端自行车的金融分期,包括自行车健康——我们试了四五个方向都不成功。

2015年三四月份其实(投资市场)特别好,A股涨得也很疯狂,随便一个案子就能融好多钱。那个时候我们也觉得这个方向不错,做PPT到处融资。我记得三四月份,两个月我把北京能联系到的基金全都联系了,大家都不看好,一分钱也没有融到。

虽然那个时候市场上随便一个项目都能融到钱,但我们就是没融到。到公司彻底没钱的时候,我已经一个月睡不着觉,因为工资发不出来了,账上只有四百块钱。我就反思为什么这个市场这么好的时候,我们一分钱都融不到。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态就是为了面子而创业,我的目标是融到A轮。

我觉得很多创业者也是这样的心态,我目标是融到哪轮,公司估值多少,这是他的创业目标。这个时候,人就会市场上哪一个模式热我做什么,投资人说什么我做什么,他的目标是为了融资为了估值。那个时候我们也是这么想,所以导致做的事情都非常失败。

当时我们有一个自我反省,觉得我们应该扎实地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为了面子创业,应该为了做里子,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给他提供服务,就开始转型做共享单车。当时我们几个人自己一讨论,我们自己生活当中最大的痛点就是自行车,导致没有车骑,我们就觉得随时随地骑车就能完美了。当时没有一秒钟想过这个模式能够融多少钱,就是觉得大家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意思的事情、有用的事情。这是当时的思想状态,5月12号就彻底决定转型做共享单车。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也是最近的思考,最近我会加一个第二点——很幸运我们能够转型,我一直思考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能够这么坚决地放弃,是因为团队能力差,能力差就导致一个差的产品和模式发展不起来。比如骑行旅游做不出来,公司四百块钱没钱了,不转型也是死,转型没准能有点机会。

如果放到现在我们能力强一点了,或者说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团队,摸爬滚打十几年。骑行旅游这个模式一般,但旅游这个行业现金流也比较好,我没准儿还是能做起来一点,做一点点利润,一年做两百万利润。这种情况下更难选择了,就是我到底是坚持还是去放弃?我们当时能力太差了,导致只要产品模式生命力不是那么强的东西,我们都做不起来。

在共享单车刚起步的时候,整个团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管理公司的能力。因为共享单车这个事情本身的生命力太强了,是一个刚需,是一个巨大市场。所以导致我们那个时候那么弱的能力,也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一些,当然过去两年多时间我们也在成长,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这是第二点思考,是我最近在想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什么时候应该坚持。我觉得他是一个互补,当年我们能那么坚定地放弃老模式,因为那时候能力差最有可能找到生命力强的模式去突破。

张颖:最后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一直在外面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讨论、猜测,我问你来回答,不能回避——第一,控制权;第二,会不会合并。

戴威:关于行业竞争,我们最终跑出来,我觉得除了走出校园铺量之外,碾压式融资很重要。过去两年时间,我们大大小小完成了十轮融资。平均下来两个多月就要完成一轮融资,这个事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尤其是在公司早期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依然坚定地往前推进。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不去计较一些估值啊这样的东西。我们坚信这个事情能做成,那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活下去,然后向前冲。就像前面说到的,碾压式融资,确实是能走到今天非常重要的一点。

现在创始人团队占董事会的多数席位,投资人非常支持公司的全速发展,也非常支持我们创始团队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整个团队有这样的初心,希望能够把自行车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去。正是因为这些,我觉得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更放得开,然后能承担更大压力,更加坚定地往前走。我们与股东,是一起的,是long term的,一起看到很远很远的未来。

其次团队的成长磨合、能力的提升、长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是必须建设的,并且这是一个终极的命题。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整个团队想得很清楚的。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团队想的是说去解决问题,提升组织能力,这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会把困难看成困难,会觉得这是一次挑战自我、自我成长的机会。我觉得总体心态上是要好,未来一定也是这样子,不断进步。

张颖:会不会合并?

戴威:我只能说世界上任何事情发生它都是概率的,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概率,也没有百分之零的概率。共享单车这个事情从本质上讲是B2C的商业模型,还是刚才那个例子,你开一家肯德基我开一家麦当劳都有机会去挣钱、去盈利、去上市。

所以从概率上讲我认为共享单车的合并是基于其他看到的这些发生,因为其他这些平台是纯线上平台,比如说打车司机需要去争夺,比如说双方竞争情况下获取流量成本非常高,导致边际利润暴涨,合并才能有盈利预期,所以合并概率比较大。

我们看到很多公司,比如中兴华为,很多公司在竞争中发展很好,其实我认为有竞争的行业企业成长可能是更快的。我觉得共享单车行业合并的概率小,合并的动机没有那么大。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河南:支持发行双创孵化债、企业债

河南:支持发行双创孵化债、企业债

原创 2021-05-11 10:52 1人在评论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