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数据驱动业务,技术改变金融

5367
墨加科技 2016-07-01 12:22 抢发第一评
GrowingIO 发布会
干货分享&回顾
2016.06.28 PM2:30-4:30
海航大厦万豪酒店
回顾文介绍
一. 数据增长的重要性
二. 如何提高运营效率
三. 数据方法体系的缺陷
四. SaaS企业的困扰
五. Q&A


为增长而来
数据驱动业务,技术改变金融

张溪梦
GrowingIO创始人&CEO
前Linkedln美国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
亲手建立Linkedln将近百人
商业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团队

一、为什么增长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的增长关系到核心的利润率,持续的为客户增加价值、为员工增加价值、为投资人增加价值、最终为社会增加价值。这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使命。

在过去的几年,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几年,PC互联网时代,叠加2010年移动互联网以后,创造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增长神话。
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两个因素,驱动很多企业增长:
第一,人口的红利推动了很多增长。

第二,流量的红利也推动了很多增长。在今天市场瞬息万变,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是今年KPCE发表的2016年互联网的报告,:2009年以前,移动手机的新增数量每年增长30%-35%;2015年底同样的研究报告显示增长的速度降低到了6%左右。根据他们的机构预测,2016年的增长率应该是5%以下,也就是说人口红利的增长不能驱动很多企业的高速增长。

我们来看看流量的红利是否存在?

同样的数据来源KPCE的发布报告,大家看到整体每个用户平均使用时间每天在200分钟左右使用移动互联网,其中前20个APP占据了所有用户的71%的时间和流量。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多的企业都关注的,用户每天打开12个应用,但是三个应用会消耗掉他们80%以上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剩下的几百万家移动网站和移动APP需要分享最后的20%-30%用户的时间和流量,大家看到流量的窗口期也在慢慢地关闭。

曾经流量为王,造成了很多企业在思维上、方法论上都形成了很多习惯,比如说只要抓住了流量的入口就能获得高速的增长。

因为无论在资源上,在配置上,在社会关系上,以前提供的思维方式就是抓住流量就能成功,导致很多理论“风口论”、“趋势论”猪到风口也能飞起来。今天很多互联网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流量红利已经结束。假设我们的产品运营是水桶,我们忽然发现水桶还在不断地滴漏、遗失用户,没有把新来的用户转化成活跃的用户,使他们产生价值。

今天中国运营的成本在增加,很多企业家意识到如何提高效率是未来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手段。

二、如何能提高运营效率
今天中国运营的成本在增加,很多企业家意识到如何提高效率是未来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手段。

至少我们的观察分成两个主要流派。

第一个流派,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完全通过商业的直觉来做判断,不需要任何数据,以前流量的红利非常高,今天因为拍脑子决策,拍胸脯保证,往往产生的效果是拍屁股走人。

另外一种方法获得增长也是在欧美国家运营很多年的一套理论,叫数据化运营理论,增长体系是框架性思维,流量很重要,但是要分析流量来的渠道是否是有效率的,新来的用户如何通过提高产品体验的方法,转化成核心的用户在平台留下来。

很重要的就是平台有效的变现能力,工具通过数据化运营,每一个节点、步骤,包括拉新、转换、存留、变现各个步骤可以用数据来衡量、分析,找到最重要的节点。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运营效率,从而进行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整改。

很多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中国的BAT、美国的谷歌、FaceBook等都是高级的数据分析方法驱动整体的全公司运营。比如说过去这几年商业发展的技术、数据仓库的技术,以及过去五年间蓬勃发展的大数据的技术,云端的可视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大规模处理,不但在数据量上处理爆发性的增长,还要在运营体系里面做到精细化运营。

三、数据方法体系的缺陷
在以上三个方面上是不太适合今天的互联网企业继续做高速增长。

首先,就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科技人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数量有数据的工程师做清洗、整合、运算、存储、展示,后端需要高端的商业分析师等来指导各个业务的运营。大家看看在人才的基础上,很难雇到年轻的团队。

第二,时间周期,在过去几年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上面,会花团队很长时间。
第三,投入高,因为我们需要搭建硬件,购买软件,做系统的整合,整个流程导致公司做数据决策服务高层。但是今天的业务需求是要求我们的业务端,前线打仗的人员需要做迅速的决策和决断。比如说在产品设计和发布的角度,需要做快速的决策,不但需要更快,还得需要规模大,覆盖广,就导致很大的矛盾,我们的系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在互联网公司的这段时间,精细化运营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收集很多用户的细节数据。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要在工程师的角度做很多的部署,比如说我需要收集一个用户在网页上的浏览行为,工程师要加一个代码,收集这个信息,精细化运营要收集很多的信息。

像以前工作的LinkedIn在前端做了很多工作做数据的收集,还有Ebay部署过亿级用户的代码收集数据。买点需要投入和时间的,部署KOA也需要时间。

2014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调研,调研了一千家公司,平均起来每一次买点收集数据实施的过程平均消耗公司两到四周的时间。这样在2010年以后,这个痛点被放大,比如说苹果有一个周期,必须要审核APP才能通过出现在应用商店,又有两个周的延迟,造成了这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没有数据,就没法知道用户怎么用的产品,是否用得好,不知道哪个地方改进。

下面一点就是非常灵活的指标组合和快速的商业洞察,明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SaaS软件,今天有很多SaaS企业的创始人,自从90年代末Salesforce开始做云端的嵌入软件以后,所有的注册都是围绕电子邮件展开的,但是中国今天的情况是普通用户向PC端向移动端迁移,中国的电子邮件网络形态导致了很多真正的商务性的邮件被默认为垃圾邮件,在注册流程中有40%的用户无法得到确认,产品经理提出一个概念说能不能把邮件这个端去掉,就用手机端来做。

 四、SaaS企业的困扰
第一就是惯性思维,所有的SaaS软件都需要有辨认邮件的功能。

第二,这个产品本身很多用户提出质疑,以前是电脑看邮件,现在手机看不太适合。

第三,最早版本是明道CEO带领工程团队做出来的,老大做的东西什么人敢去改?这个困扰了团队很长时间,但是今年他们做了非常大的尝试,不用管他,数据来说话,迅速开发了一个移动端的版本,经过了三四天的测试发现注册转化率提高了20%,数据说明了事实,立刻管理层就同意可以撤离上线,这就是数据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有价值的故事,大家都认可,不会有反驳和辩驳。

还有一个,以前都讲大数据,真正的数据大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需要它很细,我们有很多的电商和客户,平时他们都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用户把产品加入购物车以后不一定会购买?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很多客户里面都有反映,以往老的分析方法就是做页面流、转化流、转化率等粗浅的分析,很难了解用户为什么不购买。

比如说电商有一个网站,产品加入购物车以后准备开始支付,支付要确认,转化非常迅速。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从开始支付到支付成功,只有20%的人成功支付,80%的人被阻挡在这个外面。通过用户细节查询的新功能,找到用户想要支付却没有支付的问题,找到了这些没有成功支付的用户,他们怎么使用这个产品的。

打开这个产品页面,加入购物车,点击我要支付的按钮,在特殊的验证码反复点击,当我们进行购物的时候,获取验证码是非常重要的验证步骤,我们不期待用户获取十次、二十次验证码,为什么有这个呢?因为刚开始提示非常模糊,放在下面不显眼的地方浅灰色的,另外一点在功能上面,因为延迟时间稍微长几秒,用户很难抓取正确的验证码,没有转化。找到问题的原因后,经过一星期修复,在产品的设计上做了微调,工程师对系统的调整进行了调整,以前最后的转化率在20%左右,新的结果是80%。大家想一想,以往要去做增长率,提高一两倍,是不是要加大预算两三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今天找漏水的点非常快的修补就获得一系列的增长。

问答环节

Q:现在数据分析是国内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有一个行业是比较适合做数据分析的,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

A:我觉得数据驱动一个企业的增长,是很多产业的事情,这不是只属于互联网企业,不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不同的行业里面,获取新的技术、理念会有一个过程,有些行业里面会更快的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
说真心话今天我们做的数据分析的工作在我刚刚入这个行当的时候,2005年我入一些互联网公司,是从传统的企业零售、银行、保险领域延伸到互联网领域里面,在零售里面我们做邮件和营销,这些方式转到互联网领域通过技术放大,所以今天看到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传统里面应用,其实在传统企业有很多的好的应用。
第二,我们基于对市场的感知和客户的反馈,我感觉还是互联网和移动端稍微近一些的企业,在早期更容易获得一些效果,因为数据更接近闭环,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不断地往前迭代的过程,早期可能科技公司会更快的吸收这些知道和方法论,下面就是主体的市场吸收这些方法和最佳实践和产品和工具。
我有好几个朋友他们都在美国做数据分析,其中银行里面在风控领域可以已经做到了接近极致,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洞见,只不过今天大数据的技术把这个进一步的放大,以前的银行风控是给中型企业做贷款,今天可以放到每一个普通的私人用户,通过一些最简单的手段来做,这个在方太(音也有前途。虽然这几年在美国遇到了一些瓶颈,在未来数据驱动,像政策分配、数据资源等等,特别是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都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


Q:创的大潮下,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你觉得对于创业公司来言,什么时候自建,或者通过第三方搭建平台是不是最合适?为什么?

A: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我们创业之前过好多也者分享包括一些书,很多创业里面有很多的挑战和坑,每天的创业者都是在0和1之间迅速的迭代,这点我跟大家分享这个结论不是个人的体会,是在中国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总结出来的结论,在创业非常早的时期,比如说产品没有成型,或者只是概念的时期,不要用太多的数据的方式做驱动,首先有一个概念需要去问至少十家潜在客户,问他这个概念有没有价值,这是第一点。第二在冷启动之前至少问20-50家企业具体产品功能的细节对他们有没有操作和使用的可能。下面的话,冷启动时期需要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猛烈去推他,因为数据是驱动不了业务,只有自己去做才能推动起来,包括Linkedin,他们获得了用户是每一个联合创始人邀请来的人。过了冷启动以后,寻找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度,是不是有用户用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用数据分析做支撑,这个时候不要自建。当时我从硅谷离开的,当时他们就邀请我加入他们一个小群,叫增长的群,这个群里面就讲两件事,第一个占60%的话题是如何帮助企业找到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另外如何用通过非常低成本的方法迅速获取客户,增加留存而获得增长。40%的时间是教这些人如何用数据,比如说要做精细化数据分析,比如说要做很多潜在的线下活动,这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SaaS软件,所以一个创业公司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要善用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这些工具能获得很多像大公司一样的优势。

经过了PMF时期,特别是增长时期这些工具更有用了,达到一定的节点以后,当你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工程能力以后,我还是建议有一套核心的数据驱动系统,你可以去进各种各样的人才和体系。但是未来,十年之前Facebook、Linkedin是那么做,那时候没有那样的工具,未来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CEO、CTO能够灵活的使用数据资源,最后为自己的公司所用,平衡各种产品的有效性,这是未来企业竞争的优势。

邵亦波讲到了弯道超车的概念,美国自建花很长的时间,当他们发现内部系统很难打通的时候,今天就变成阻止企业发展的因素,这是非常明确的现象今天中国的创业企业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包袱,完全可以用最新的方法来促进企业的增长。

关于墨叽

墨叽,不磨叽!

墨加旗下主打活动品牌,采取高级定制模式,联手科技圈一线精英共同打造品牌活动模块。从成体系公开课到高端私密SALON,从线下HACATHON到线上知识社群,基于全案例解析,形成各领域专业方法论的同时拥有跨界思维。

商务合作请联系:墨小宝
微信:mojiaxiaobao
电话:18810608256
邮箱:moxiaobao@mojiax.com
582657670693600373.jpg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

声明:本文由墨加科技企业号发布,依据企业号用户协议,该企业号为文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头条作为品牌传播平台,只为传播效果负责,在文章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继续承担甄别文章内容和观点的义务。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