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建设成都农业智库 为乡村振兴构建人才高地

5727
成都发改委 2018-08-31 10:14 抢发第一评
成都市5年内引进培育1000名以上城乡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幸福公社”古色古香的小戏台
铁皮石斛产业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梳理石斛枝干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而千针万线,最终都要落实到“人”。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也是成都市一直在着力的方向。   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人才培育集聚工程被写进了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之一,明确了“优化人才要素供给,健全引才引智机制,促进各类专业人才向农村集聚”的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引进培育的政策,将通过强化农村专业人才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后备干部引进培育,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5年内引进培育1000名以上城乡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年以来,各类走在行业前沿的高端科技人才向成都迅速汇集,一大批有理念,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正在涌现,他们带来的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方式犹如星星之火,正在广袤的天府农村大地上迅速燎原。   着力“外引”   组建成都农业智库   鹅黄色的小花散发着扑鼻的馨香;刚泡好的石斛茶沁人心脾……走进位于金堂县福兴镇的铁皮石斛产业基地,川流不息的游客在这里赏花、品茶、参观现代化钢架大棚。“这就是传说中的‘仙草’啊!印象中都是长在神山和悬崖上的,现在居然用玻璃瓶子培育出来了,真是不可思议!”   游客们眼前的“仙草之园”,是四川省内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更是开创了四川省内铁皮石斛大面积仿野生种植的先例。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团队——从浙江引进的四川省峰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公司投入巨资组建的博士团队。   铁皮石斛生长环境极为苛刻,属于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其人工培植一直有药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称。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公司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引进石斛专家蒋伟博士后出任技术总监,自建高标准、高洁净的铁皮石斛苗组培中心和恒温驯化中心3000多平方米,苗种繁育能力达50万瓶/年,驯化种植存活率达到9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四川率先实现了铁皮石斛的规模化、标准化仿野生种植。   高大上的“仙草”在成都落地扎根,这正是我市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及团队,带动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成都市的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中,“农村专业人才引进培育行动”首当其冲。按照成都市的目标,目前我市正在建立急需紧缺“人才资源库”,重点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建筑、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营销、品牌等专业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建立都市现代农业首席专家制度,组建“成都农业智库”,支持各类专家在蓉建基地、建工作站;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开展农业创新创业,“两院”院士、国家或省级“千人计划”专家、“蓉漂计划”专家在蓉建农业研究基地、工作室,青年大学生来蓉开展农业创新创业,农业企业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农业产业发展人才,按成委办〔2017〕23号文规定落实相关创业补贴、人才绿卡、住房保障等激励政策。力争到2022年,引进顶尖知名专家学者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   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下,目前,峰上生物公司已累计拥有21项铁皮石斛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铁皮石斛规模化生产项目”获得成都市科技局“农业技术成果应用示范项目”,并作为成都市中药材代表企业,被推选成为全国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首批试点单位。2015年,公司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名贵中药材产业联盟理事长培育单位”称号。并长期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石斛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高端人才组建创新团队,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有了峰上团队的支撑,金堂县在福兴镇三合碑社区和圆觉寺村打造了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集石斛种苗培育、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康养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目前已累计投资8600余万元,占地1000余亩,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2000平方米石斛盆景展示区、200余亩标准化种植区、300余亩仿野生栽培区及200亩康养休闲区;带动农户围绕石斛养生食材发展以鸭、鸡、四季时蔬为主的生态种植、养殖,定价包收农户两年以上的老鸭;帮助12名回乡创业人员按照“先包返租”模式,发展石斛种植430亩,创收1200万元,同时动员周边农户参与石斛风斗加工、石斛生产基地管理,促进返乡就业100余人;2018年7月,园区内的甘御兰铁皮石斛养生旅游基地成功入选成都市首批“新旅游·潮成都”康养度假主题旅游目的地。   深耕“内培”   培养职业新农人   秋天的阳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稻谷已沉甸甸地弯下了腰。邛崃市冉义镇新民村稻虾养殖合作社社长赵宁一边陪同市农林科学院技术专家指导农户田间管理,一边忙着联系今年的订单——通过稻田综合种养,今年的大米不仅丰收,品质也大大提高了,而稻田里的鱼虾,让社员们享受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效益。“客户越来越多了,今年估计人均增收20%以上!”   就在去年,赵宁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稻虾养殖户,可今年他从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毕业后,又多了一个身份——农业职业经理人。   吸引外来客,还要留住自家人。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成都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从未停止。据赵宁介绍,从前几年开始,政府就号召有意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接受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他接受了包括企业管理、种养殖技术、园林绿化、生态循环农业等在内的系统培训,“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告诉记者,在导师和当地政府指导下,他建立起了稻虾养殖合作社,吸引周边农户以土地入股,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鼓励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生产技能的群体自主报名,从中选拔和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人才,再通过这些专业人才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这是成都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自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成立以来,我市已对来自15个区(市)县的上万名学员进行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7000多人获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后,活跃在全市的田间地头。崇州市隆兴镇轻桥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任建忠,规模经营粮经产业已达1456亩;双流艺隆农业公司职业经理人王斌,被选举为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理事长;来自崇州的王志全,经过培训回去后当了4个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了七八百亩土地,拿到了10多万元的分红收入……一批又一批经过培训的职业经理人成为了新型的“农业CEO”,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的问题,有效引领带动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顺应时代要求,成都市还在筹建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学院”。“今年我市一共确立了554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总金额高达近3600亿元,仅首批就有128个项目集中开工。如此大规模的乡村振兴工程,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据成都市农委介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各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并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不断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到2022年,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名,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2.5万名。   鼓励“双创”   让城市点亮乡村梦想   行走在位于大邑县青霞镇的“幸福公社”,一条条设计古朴的街区格外亮眼,冷铁打的叶子、木头做的勺子;新鲜产出的葡萄在这里变成了网红小酒,村民的土鸡蛋包装成了颇具创意的伴手礼……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村庄,还有数百名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农人,在这个文创村落里安营扎寨,并通过他们的设计和创意,将“幸福公社”变成了一个都市人争相前来“打卡”的胜地。   在大邑县农林局,一张理念独特的设计图引人注目——即将开建的大邑县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围绕农业生产衍生出米食博物馆、米食餐厅、田野教室、有机蔬菜市集、青年农夫创客等乡村文化丰富的第三产业,从而在大幅提升区域农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文化的繁荣。而这个设计,正是出自于幸福公社的“杲十”设计团队。“我们从城市回到农村,力求通过设计为传统的乡村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幸福。”注册室内建筑师刘红告诉记者,能在幸福公社过上理想的乡居生活,同时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去,这让大家都感到很有获得感。   “让年轻人留在乡村,让设计师把乡村作为家园,吸引更多的人才下乡,才是改变乡村面貌、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幸福公社项目副总经理陈哲告诉记者,幸福公社通过提供空间和平台、通过参与大邑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项目策划设计包装等,整合了一批设计团队下乡,包括建筑、材料、内装、品牌,通过“设计+”的模式,让设计团队“安居乐业”。除此之外,公社每周五定期举行“乡村振兴幸福讲堂”,一周邀请一个行业大咖,为创业者加持力量;每周举办创意集市,为农创产品提供销售平台,提供展示、交流、销售空间。从开业至今,已开展各类创意创业、展示展览、比赛培训活动200余场。   乡村振兴急需人才,而农村恰好是人才短缺之地。为了让人才回流到乡村,我市推出一系列“人才兴农、人才强农”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双管齐下,打造强有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大邑县抓住机遇,制定《人才优先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人才政策,从人才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安居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设立“引才伯乐奖”等多方面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引智引才模式,追求和放大乡村人才实际效应,展开乡村振兴新的探索。   “幸福公社”正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的生动实践。目前像“杲十”设计这样的设计师团队,在这里已有几十家;以设计人才为依托,幸福公社已成为全省闻名的农业创客中心和农业品牌孵化器,每年完成100个以上农业品牌的设计、交易和孵化,截至目前,成都农业创客中心已孵化文创企业48家、文创农产品30余项,开展各类培训等活动300余场。据悉,今年幸福公社还将建立3个创业平台孵化器,通过设计产业+农业,成为农村再造的设计站,打造从农家乐到民宿,从民宿到区域旅游,从特色产品到特色产业小镇的迭代过程。   吸引返乡   让人才重回乡村大地   秋日的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一排排标准化T形架上,猕猴桃已沉甸甸挂满藤蔓。26岁的胡林穿梭在一片片果园内,查看成熟度、统计采摘数量,最后回到自家的院子里,指挥工人分选、包装、联系物流公司上门取件。“别看他年轻,这是我们村上出了名的电商CEO,每年猕猴桃、丑柑都要卖几百万元!”   不久前,胡林还是成都一家IT公司的白领,那时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放弃安稳的工作,离开热闹繁华的城市。直到有一次回家,听说全村建成了优质柑橘基地3800多亩、优质猕猴桃基地800余亩、冬草莓基地200余亩,年产值已达亿元,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想摆脱的农村家乡,才是年轻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在村上的鼓励下,胡林毅然辞职,利用这些年在城市所学搞起电商,把优质的蒲江猕猴桃和丑柑卖到全国各地。   胡林的成功创业不是运气。在农民工返乡潮席卷的当下,成都一直在通过多种举措,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这是吸引返乡人员最大的“武器”,比如蒲江县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产业,让数百名走出去的当地人返乡创业,带动上万人在家门口就业;而培训提升也是对农民工实施创业就业帮扶的重要举措。根据产业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成都市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包括创业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服务、农产品电商、重点项目服务等专项培训,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成都市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对创办创业实体和孵化创业项目的给予每人1万元补贴;选拔培育大学生“创业新星”并给予20万元资助,同时综合运用金融、财税、补贴等政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巨大的发展潜力、多重的政策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乡村的召唤。今年以来,像胡林一样从城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的像他一样发展电商、有的开了特色农家乐、有的建起了高科技武装的果园,“感觉天地很广阔,今后很有奔头!”(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胡大田 谢明刚)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