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知名的大公司,离职员工团体各具特色,相比阿里、腾讯离职员工的热闹喧嚣,16万前华为人很低调,他们都在做什么?
解放日报记者王海燕发起了一轮采访调查,从258位华为离职员工中,挑出了30个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故事集结成书:《华为离职江湖(华为系创业版图中崛起的30位门徒)》,新风到家创始人姜天露位列第二。
时下活跃的几大创业军团中,华为系显得有几分神秘。由于其一贯的低调本色,华为系在江湖上的传说并不多。
当初那颗优秀螺丝钉,离开了华为这艘大航母,离开了舒适区,会有怎样的走向?此前一度盛传34岁以上的华为技术员工有可能被裁员。一时间,让人到中年的职场人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危机感。似乎,离职就意味着迷惘、漂泊、一曲华丽乐章的落幕。
中年危机?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绚烂多姿的华为离职江湖。
27个样本,27个精彩故事,此轮我们所访谈的这些离职员工,无论是人生选择的多元化,还是从事领域的多样性,均大大超出我们先前的想象。当年那批驰骋通信疆场的狼性一族,离开华为后,各自又辟出新的园地。
君不见,暗中崛起的华为系已遍布海内外,汇聚在各行各业,他们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也正是透过他们,华为文化播洒至各大场域。
也许这就是对“中年危机”的最好回应。其实,不仅仅是华为人,所有职场人都在面对、或将要面对这一道坎。
人生这道关口,一旦你跨出去,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新的一片天。
01 跑道之外的多元选择
创业团队的“出身”历来被作为一个衡量标准。通常,前BAT员工较受欢迎,而前华为人却不被看好。
这与“跑道”有关。
一般而言,70%左右的创业者都是在熟悉的行业展开原来的业务,而华为人创业存在天然不足,即很少能在熟悉的领域创业。
此前,李一男出来创办港湾,华为专门成立打港办,港湾最终被华为收购。曾待他亲如父子的任正非一度在内部“检讨”,自己没有把李一男管好,他作为主管领导是有责任的,他把该年度自己的考核打为C,后来在大家的说服下,才改为B。
当初,李一男拉了很多华为人去港湾创业,而后来的收场给华为系创业投下了几分阴影。无论是客观上的竞业限制,还是主观上的个人局限,华为公司涉及的行业基本上在市场上占绝对领先优势,新公司几乎没有进入的可行性。
用千乘资本创始人熊伟的话来说,“坦克过去,寸草不生。”如果离开华为还是选择在原来的通信设备领域,那么机会渺茫。
相比之下,阿里系、腾讯系的创业占尽跑道优势。互联网市场本来就是群雄割据的草莽之地,谁都可以进来跑马圈地,BAT衍生出的生态链也很长,创业的想象空间很大。而通信设备市场是典型的贵族俱乐部,就那么几个玩家,门槛高,游戏规则清晰。
这正是华为系创业者所面临的局面:他们缺少互联网基因,不会贸然闯进这个领域,他们也卸掉了最强的武器,很少会留在通信圈,这就注定了他们要另辟疆场、另开跑道。
可是谁会想到,主跑道之外的天地一样宽广。
首当其冲属华为电气。2001年,艾默生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7.5亿美元拿下华为电气100%股权。原华为电气员工成了华为的“弃儿”。华电本来在华为体系就是“二等公民”,虽然赚得不少,但任老板看不上,在他心目里,电气不像通讯技术日新月异,那才是他心目中的高新技术。
这一群华电人,既继承了华为的狼性基因,又兼具艾默生的国际视野,他们察觉到市场机遇后陆续辞职,组建了一个个电气类公司,“折腾”出了一批电气类上市公司,在A股刮起了一股不小的资本旋风。比如汇川技术、英威腾、蓝海华腾、英维克、麦格米特、禾望电气等已先后登陆A股市场。而创业成功的那批人,大部分都是2000年前进华为电气的那一批员工。
“这就是跑道对了。”熊伟说,相比通信设备主业,电气类公司的竞争环境相对好得多,处于“丘陵地带”,正所谓天时地利。
咨询业也是华为人长袖善舞的领域,可以这么说,华为系贡献了中国咨询业的半壁江山。
《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就是其中的代表。离职后不久,她就投入了咨询生涯,“一方面我自己有两、三年创业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华为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借鉴;另一方面,我也接触了很多企业,我发现哪怕非常有名的企业,相较于华为的管理都要落后十年以上。”
华为输出了人才、文化和管理方式,这些咨询人活跃在通信、IT、服装、汽车配件、机械、电子商务等不同行业,将华为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传授给更多的民营企业,帮助它们开展企业管理改进、收获硕果。
都说技术人才最难管,可华为恰恰管好了这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据说华为HR的市场价是原来工资乘以3,可见华为HR的受欢迎程度。
华为做通信技术设备,举世皆知,却很少有人知道华为旗下还有家莫塞尔全资子公司,专门经营高端红酒,这里可以采购到全世界最好的红酒。作为全球化公司,华为拥有一张全世界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人脉圈子,故华为人做起生意来也相当从容。不少离职员工利用在海外闯荡的生活阅历和国际货源,做起跨境电商,投身贸易,也是风生水起。
据前华为资深人士创立的投资及咨询机构——腾股创投初步统计,所收录的250多个华为系创业项目覆盖超过16个领域,其中,企业服务占比最多,创业项目分布较多的领域还包括电子、电商、硬件、文娱等。
腾股创投已经投资了近 10 家企业,一半以上来自华为离职的创业者,部分项目在短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下一轮,发展比较稳健。
02 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不要高大上,而是要矮矬穷,要知道你现在已经是从航空母舰落到了小舢板了。”这是前华为GSM研发总裁、现TestBird创始人李伟对东方酷音创始人李斌的一番忠告,彼时,李斌的创业正经历一段灰暗的时光,好在他及时转换思路,变危为机。
这番忠告不仅仅是对李斌,也适用于所有华为人。
航空母舰上的昔日高管往往拥有骄人的战绩,很多人没有经历过从0到1的华为,而是直奔流程规范、高速增长的大平台,他们见惯大场面,对话的都是高端客户。而一旦创业,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急于铺大摊子。
“很多人在华为平台上如鱼得水,做什么有什么,但出来后,原来的环境已经改变。”追梦者基金朱波,有时会对老战友泼冷水。“醒醒吧,这已经不是华为了。把过去的荣誉放下,清零。”
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也略显天真。李斌说,即使做了11年市场,依然被人骗得门都找不到,创业期间,各种各样的人让他送样机,钱不给你,还抄你的方案。
甚至有投资者这么说,华为人都是基于非常正统的技术在做,像陌陌这类有些“坏”的纯粹互联网产品不可能诞生在华为人手里。姜天露先前创业,设计手机照片备份功能时,一开始只有“智能备份”,即没备份过的照片全部备份到宝盒中与家人共享。有客户提出,有些照片不能给媳妇看,全部备份不合理。姜天露和他辩论,“既然敢照,为啥不敢给媳妇看!”后来,他让步的结果也只是设置了一个“自选备份”按钮。
姜天露直言,“我可能不够坏,理解不了‘坏人'的需求!”这种耿直也只有华为人有了。
不过,这份拙朴也正是他们的加分项。任正非曾说过,幸福不会从天降,全靠我们来创造,天道酬勤。很多投资人看重的正是华为人的务实和坚韧。那些意识到自身的短板,放下身段来反思、学习的华为人成长得也最快。在经历了最初的磨砺后,他们的心态变得平和,优势也开始显现。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华为人的优质创业项目明显增多。相比以商业模式见长的阿里系、腾讯系,以技术驱动类的华为系项目被外界普遍看好。有投资人这么评价华为系,“他们做产品比较能坚持,决不会轻易认输,坚持10年都没有问题,只要门槛够高,团队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投资逻辑就成立。”
创投圈这么流传,最好的创业路径就是华为干3-5年,接着去BAT干3年,然后创业。显然这也是对华为系的一种认可。被投资人看上的华为团队,估值也相对偏高。为啥?因为他们见过更高的山峰,坚守过更漫长的岁月。
创业途中的华友们异常团结,抱团取暖。遍观各大城市,华友会的会员几乎遍布全生态、全产业链、全职能。北京华友会会长陈国龙说,不少华为人在这里找到创业合作伙伴,不少人对接了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不少人得到知识和行业经验的帮助。浙江华友会会长金颖打过一个比喻,浙江华友会就是一台核心路由器,不仅可以链接到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更能和省内各级政府、各类VC和PE、各大企业和社团建立便捷沟通。
“我们的口号就是不拼爹、不拼娘,就拼背后十万狼。”用华友会会长俞渭华的话说,华友彼此间发扬的就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精神。离开华为,他们一样还是群狼,气质上、骨子里透着那些隐约可见的狼性因子。
华为系员工也是很多大公司争抢的对象,尤其在公司做到一定规模、上了一定轨道后,特别喜欢华为人的加盟,他们会迅速把团队建起来,带来一股新气象。在腾讯、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公司,任高管的华为人也不少,比如百度国际的胡勇,腾讯的中高层相当一部分来自华为系。
03 低调与任性
互联网也是名利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今,资本市场上喧嚣一片,大家都习惯用融资、风投、上市来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尺,如果没有成功融资,几乎可以等同于“死”。而华为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一般不会刻意追求融资,也不大愿意去做hold不住的事,故显得相当低调。
当年,逐鹿“车联网”的企业一大片,热潮过去,死尸一片,而刘南杰的“迪纳车联网”依然坚挺,两个小时的访谈里,他一再强调的是技术,“不是有钱就能任性,必须经历‘十月怀胎’的孕育。”
工号63号的孙进进,在沪创业近20年,一直没有融资,公司虽不显耀,却也“活”得挺好,走得挺稳。
采访中,我们发现华友中亦有不少隐性富豪,公司规模早已符合上市条件,却迟迟没有IPO。
这份低调务实之外,还有一种任性。南京有位华友,每成功创建一个公司,业务上了轨道,就叫来几个华友负责经营,他则退居其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出来创业,就这样一连玩了好几个公司,过足了创业瘾。
选择离职的人通常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还想完成一个梦想,在我们的采访样本中,这个梦想气象万千。
有人跑到贵州山里养起了牛 他的IT团队变成了7名工人和200多头牛; 有人在帝都郊区租下农家院子 开起了古琴社,过上了前院斫琴、后院种菜的生活; 有人在凤凰山里办起书院 踏上了国学弘扬之路,架起一座精神殿堂; 有人转身做起留学咨询 搭起一座跨国文化桥梁; 有人干脆就在当地开餐馆、或到岛上变身农庄主 ... ...
这些转型的跨度很大,先前厚重的形象一下子变得轻盈、洒脱。但不管怎么变,华为的气质、烙印依然醒目,即使开农庄,即使做高端西服,他们还是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即使办书院、开古琴社,他们依然记得邀华为人共享共赏。更不用提那些依旧奋战在I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华为人,带着狼性烙印,继续铸就他们的梦想。
淘课联合创始人陆和曾说,与以前的华为同事聚会时,一位前下属直言,“你现在创业还在路上,还没成功。我现在年入三五百万,你若还在华为,比我只高不少。你后悔当时出来折腾吗?”
他说,不后悔。“当时不辞职、在华为待一辈子是一种人生,出来折腾也是一种人生。没有对错,只是我更喜欢后者,是折腾,但是更多姿多彩。”
是的,他们仍记得任正非曾说过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你们要开放,吸收宇宙的能量,构筑未来的世界。”
愿每个离职人都能达成梦想,开启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