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将在大连开幕,来自80多个国家的超过2000位政、商、学、文等各界领袖共聚一堂,探讨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前不久,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参与,聚焦经济合作,寻求在参与各国中实现互联互通。
短时期内这两大全球范围内各国共襄的盛事,都说明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打破壁垒、寻求合作、互惠共赢成为共识。而在会上,创新亦成为这种共识的一部分,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创新一定是未来最根本的动力,最重要的抓手,它激发着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强,迫切地需要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纵观全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选择了通过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作为摆脱经济困境的途径。美国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连续出台三版创新战略,全力推动创新创业,2014年,奥巴马宣布将每年6月18日定为美国“国家创客日”,以示对创客及创客运动的支持。目前,美国是全球创客空间最多的国家,“创客运动”被视为美国重振制造业和经济创新的重大载体。《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积极资助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并大力布局环保、健康、安全、气候、资源及交通等新兴产业领域。而日本、韩国政府也纷纷推出刺激创新的政策,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壮大创造条件。
融合发展,互利共赢,是时代的目标。而创新,则是实现时代目标的原动力。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今年“双创”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创新对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发显著。
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这是十八大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也是破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之一。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创新所代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精”的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将为全球国家合作拓宽现有渠道,将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那么,该如何去推动创新呢?于内,要练好创新内功;对外,要形成全球辐射。
塑文化,搭平台,练好创新内功
创新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是从内部打破现有状态。“创新”是意识,是行动,更是根植于内心的文化。2014年是中国“创业”元年,2015年是中国“双创”元年,2017年,是全国首个众创空间集聚区、创新前沿阵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三周年,从“0”到“1”,从“1”到“3”,从“元年”到成长,从喧嚣到内敛,中国的“创新”在热浪中弄潮,在“趋冷”中坚持,在平静中成熟,逐渐将创新的精神不仅外化于形,更内化于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才能真正回归创新的本质,探寻到创新的真谛。而这样一个健康、良性、可持续的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创新主体的自觉,同时也离不开各个创新孵化载体的助力。
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超过了4000家,如果将科技园区、创业街区、创业社区、孵化器等多种形态的载体一并计算在内,数量还要更多。这些数量众多的创新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包括空间、资本、技术、人才等多元化要素,搭建资源共通和流动平台,让创业和创新更加低门槛、低成本和高效率。
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创业浪潮下,创业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中关村,2016年共有65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一半,成为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区域。
清控科创是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先行者,联合海淀置业成立公司共同运营了“中关村创业大街”,打造了全球创新的新高地,自开街以来,大街及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222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39%,总融资额91.04亿元,平均融资额1225万元,其中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40多家。此外,清控科创用十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科创慧谷园区、科创大街、小样青年社区、TIBinggo等多形态、全链条创新孵化载体体系,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其中国家级创新孵化载体11家,孵化团队超5000家。
未来,若想进一步激发国内创新的潜力与活力,创新领域的每一个主体都必须要更加专注于自身修炼内功、提升实力,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创业者的共同努力。而为更好地服务创新,中国创新创业服务领域必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创新服务领域企业,也必须承担起时代责任,始终以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为己任,利用现有平台,搭建创新平台、助力创新文化的形成,在技术爆炸性发展的今天,让科技创新从想法到落地更加精准、快速。
汇资源,聚力量,形成全球辐射
创新是嫩芽,需要关注和成长。创新更是火把,需要点燃和传播。只有将创新的光芒汇聚起来,才能将创新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在中国,“创新”已经在蓬勃中前进,在硅谷,“创新”已经在发展中生根,在全球各地,“创新”力量正在兴起、壮大、形成特色。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将各国的创新力量都集结起来,共同改变现在,改变未来。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信息化的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只有汇聚全人类的力量,发掘最有价值的成果,共享技术创新机遇、共克技术创新挑战,才是破解世界经济发展困境的一把金钥匙。
因此,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然成为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诚如2017夏季达沃斯主题中所提到的“包容性增长”,当今全球将共同推进新工业革命,所有经济体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分享丰硕的经济果实。对于中国创新行业内的各家机构来说,走出国门,汇资源,聚力量,让创新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辐射出去,并利用全球的创新力量促进国内创新事业的蓬勃和发展,也颇为关键。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各行各业中国的企业都深谙此理,将脚步迈出了国门,阿里巴巴、华为,以及拥有强大创新实力和创新服务网络的清华产业。2016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清华控股发布“星聚计划”,矢志在五年内打造千家空间、百亿基金和全球化通道,通过“空间、资本、人才、国际化、协同合作”五大体系间的融合互动,在创新创业领域中培育出超过500家资产过亿的“炬星”企业。清控科创作为清华控股成员企业、清华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也始终践行这一点,立足国内,不断拓展海外资源,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将硅谷等地的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引入国内,将中国优势的经验和市场推向国际。在美国硅谷建立了实体孵化器——科创慧谷(硅谷),与西班牙电信、中国联通合作,在北京、上海、马德里等国内外十余个城市建立了“联合创业空间”,在香港、韩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搭建了连接海内外优秀科技资源与创新人才的桥梁,促进创新技术、人才与资源的流通和互动。同时,清控科创创新载体体系覆盖了新疆、苏州、成都、义乌、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并将通过这些城市,将创新的力量辐射向一带一路国家,互融共赢。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为了进步,也为了生存。对于创新的发展,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由它去”,而是要足够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去激发它的活力,发挥它的潜力,运用它的威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经济驱动转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节点上,将“创新”作为解决国内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案之一。而身处创新服务领域的企业,都应该担负起时代给予的使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国家大战略下,以服务的方式,为创新技术和企业的壮大保驾护航,以市场的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