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Figure机器人CEO 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终止与OpenAI的合作协议。这一决定在机器人和AI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Figure与OpenAI的合作始于2024年2月,双方曾高调宣布将共同开发新一代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AI模型,并在短时间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能够自然对话和动作的演示视频。
不到一年时间,Figure单方面宣布终止合作,引发了业内对其背后原因的诸多猜测。
Figure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桑尼维尔,专注于开发通用用途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目标是为制造、仓储、零售等行业提供替代或补充人力的解决方案。
在短短几年内,Figure推出了两代人形机器人原型,并与宝马等企业合作测试,展示了其在真实生产线上的应用潜力。2024年初,Figure完成6.75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26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估值超十亿美元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之一。
Figure与OpenAI的合作初衷是,通过OpenAI的多模态AI技术赋能Figure的人形机器人,使其能够理解人类语言指令、感知环境并自主行动。
合作初期,Figure展示了其机器人在OpenAI模型支持下,能够自主行走、抓取物品并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的演示视频。
这一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突破。
此番合作终止,据公开信息,原因是Figure在完全端到端机器人AI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且这一突破完全由Figure内部开发完成。
Figure计划在未来30天内展示“前所未见”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这意味着他们将不再依赖OpenAI的大模型,而是自行打造更深度整合的机器人AI系统。
Figure的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原因。
从技术角度来看,Figure认为其自研的AI系统已经足以取代甚至超越OpenAI提供的通用大模型,尤其是在实时控制和感知需求方面。
从战略角度来看,自主掌握核心AI技术将使Figure在未来的商业化过程中占据更高的主导权,避免受制于外部技术提供商。
而且,长期依赖OpenAI的专有大模型可能会带来高昂的API调用和云服务费用,Figure此举可降低成本和生态依赖。
此外,OpenAI本身对人形机器人领域也表现出浓厚兴趣,Figure提前“解绑”可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冲突。
Figure与OpenAI的分道扬镳,对OpenAI的“AI+机器人”合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OpenAI原本希望通过Figure的尖端人形机器人展示其多模态模型在复杂物理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但Figure的退出使得这一合作项目“腰斩”,短期内OpenAI在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难免受挫。
此外,Figure的自主化趋势可能引发更多机器人公司加强内部AI研发,减少对第三方通用AI平台的依赖,从而削弱OpenAI“外部赋能”模式的吸引力。
事实上,Figure并非唯一一家与AI大模型公司合作的机器人公司。
OpenAI此前还与其他机器人公司如1X Technologies等展开了合作,试图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推动AI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在国内,百度、腾讯等大模型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与机器人公司的合作。例如,百度与国内某机器人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于酒店、医院等场景。
但与此相比,自主研发 AI 模型是国内机器人公司的主流。达闼、宇树、优必选、新松、埃斯顿、埃夫特、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智能等明星机器人公司,据公开信息,都是采用的自主化 AI 模型。
Figure的举动,及国内机器人公司的默契,或许表明“AI自主化”将是这个行业的趋势。
留给AI大模型公司的反思则是,至少在该领域及类似领域,需要进一步考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在此之前,“通用大模型+机器人”之路曾被认为是 AI agent 具身智能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END.
图片来源|网络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