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亚华 蓝予
编辑 | 胡涵
今天,一篇名为《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的文章在各大平台刷屏,23岁的大学毕业生李文星5月份通过BOSS直聘面试成功了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然而就在短短两个月后,他的尸体在天津静海区被发现。
李文星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心想从事的IT行业与向他抛来橄榄枝的北京科蓝公司,竟然把他带向了一条不归路。
事实上,所谓的在BOSS直聘上号称老板直接面试的北京科蓝公司是一家冒名招聘的“李鬼”公司,只是一个非法传销组织。
BOSS直聘无法卸责
在整个事件中,BOSS直聘作为招聘平台具有不可避免的连带责任。
首先,是审核的问题。
BOSS直聘方面声称其目前所有发布的职位都会经过审核。
而有媒体调查显示,只要在系统中输入公司就能发布招聘信息,既没有审查也没有公司营业执照等信息。期间没有审查迹象,也并不用提供身份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证明材料,甚至连企业报销发票税号都不用填写。
如此草率的审核流程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冒充正经公司谋财甚至害命。
其次,是BOSS直聘的产品特性误导了用户。
BOSS直聘的产品特性是无中介,老板亲自找员工。
这可以从BOSS直聘的广告语中窥得一二:
“BOSS与牛人直接开聊的免费招聘工具,通过去除中间环节、简历+行为数据匹配等方式提升招聘找工作效率,让牛人更快获得更多优质机会。”
BOSS与应聘者直接开聊,意味着平台方许给了应聘者承诺,在平台上和你沟通的都是“企业boss”,这便在求职者心目中埋下了信任的种子,他们会认为这些人一定是真实的boss,是经过平台验证的。
去除中间环节,让用户认为这款软件去中介化,他们所沟通的人都是真实的企业方,不是可能存在骗局的劳务中介。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文星是在其他招聘平台看到的信息,还会执迷不悟地前往天津吗?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会对平台上参差不齐的信息有戒备,可能会多方打听一下,但是BOSS直聘所宣传的口号,容易让用户消除这部分戒备心理。
事实上,BOSS直聘是以虚假的宣传口号骗取用户的信任,进而将他们引入歧途。
互联网招聘平台的暗坑防不胜防
其实不仅是BOSS直聘,招聘平台上还暗藏着很多求职者意想不到的骗局。
这些骗局有哪些,让小表妹为你一一细数。
1、李鬼公司
据《北京商报》报道,今年3月,某张女士通过智联招聘找工作,却被一家根本不存在的公司以“换宿舍”、“买烟托关系”、“保转正”等说辞骗了12万余元。
一智联招聘销售称,若企业未取得营业执照,也可通过交纳费用开通账户。
交纳费用便可在平台上佯装正经公司,必会吸引一大批骗子公司注册,借由平台名声蒙蔽那些急需找工作的用户。注册环节监管不严,实是平台之过。
但对此,智联招聘表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销售人员的表述也属个人行为,智联之后已不允许任何资质不全的企业上线发布信息。
不仅智联招聘,在企业认证环节,58同城同样存有漏洞。
在58同城上,只需提供手机号进行验证,便可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不同的是,网站会在已经通过认证的公司添加认证标记。
但是,除营业执照外,发布者也可以选择芝麻信用来取得认证资格。但显然这不如营业执照来得靠谱。
2、信息泄露
乌云漏洞报告平台曾透露,中国人寿招聘系统存在危害等级为“高危”的漏洞,通过该招聘系统漏洞可越权访问27万份简历,应聘用户信息存在随时泄露危险。
“一份较为详细的个人简历资料,售价甚至可以达到50元,不法分子可从中牟取不菲利益。”有内部人士爆料,出售求职者信息是行业通行的“潜规则”,几乎所有小型招聘网站和一些相关培训机构都有三大招聘网站资料库的相关资料。
3、黑中介
网络招聘方便快捷,但它的安全性难以保证。投机分子往往抓住网络陌生人交流的漏洞,冒充中介,伪造身份、杜撰招聘信息,引诱求职者缴纳费用,谋取利益,许多人没有防备之心与鉴别能力而频频中招。
据新科技报道,北京的张先生通过某招聘网站看到一则招聘司机的信息,公司知名且待遇诱人,张先生参加面试后被告知已录用,只需交纳300元的入职建档费便可下周入职,而一周后原面试地点早已人去楼空,张先生才意识到被骗。
4、偷梁换柱
一些公司在网上打出极有诱惑力的职位,吸引面试者应聘,而等到求职者入职工作后才发现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一样。
如,一家广告公司招聘“储备人员”岗位,面试的时候强调营销能力,极易让人误以为是广告营销工作,事实上,这家企业是代理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
互联网招聘平台应当进行风险控制
互联网为人们求职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但也暗流涌动。除了李鬼公司、黑中介、信息泄露、偷梁换柱等等名头与方式,诸如假借招聘做项目、实习岗位陷阱、蓄势工资陷阱等都屡见不鲜。
对于互联网招聘平台来说,招聘平台的核心稀缺资源是企业主,招聘方的资源是最核心的,有公司才有用户,过多的严格审核则很难快速起量,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招聘平台这样的行为了。
然而事实上,互联网招聘关系人事,也应该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平台必须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但现实中,大部分互联网招聘平台恰恰忽略了风险控制的问题。
这就如同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样,为了快速起量,主动降低了门槛,放松审核,最终,当危机爆发,整个行业都因此声誉受损。
但愿,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是另一场变革的开始。
你怎么看待招聘平台的监管?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